三维成像、智能导航……新技术持续进入外科领域,外科微创化还在不断发展,如何进一步规划操作?近日,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委兼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郑民华教授牵头,国内多名微创外科专家组成专家组,启动《三维仿生智能导航腹腔镜微创外科专家共识》的编撰,旨在以共识形式,探索前沿内窥镜成像技术在临床应用上的优势和规范操作,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
“狂飙”的微创外科,医生应用水平参差不齐
根据国家卫健委医政司组织编写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估指标(试行)操作手册(2022版)》,微创手术(含日间手术)占比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
如今,老百姓都晓得“手术,微创了”,“微创手术”日益深入人心。而在临床上,微创手术技术发展没有停滞,还在不断向前发展。
“我们开展腔镜术大概30多年了,每10年有一代产品出来,从最早的VCD、高清、超高清,到现在3D、4K、荧光等,清晰度、立体感不断迭代呈现,帮助外科初学者或基层医生开展腔镜更容易。”郑民华教授举例谈到,荧光技术进入微创外科,其实就是起到智能导航的作用,“它可以显示血供,显示肿瘤,显示淋巴结,是手术当中的实时导航,医生的好助手。”
郑民华教授表示,虽然微创手术现在国内已普及,但在推广中,新技术涌现,各地医院、医生的应用水平参差不齐。这其中有技术、认识等多方面原因,也因此,希望通过共识的撰写,在微创手术的数量基础上推进高质量提升,最终使病人真正获益于先进的手术技术。
从数据来看,微创外科已成为肿瘤手术治疗的主流。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子禹教授表示,以胃癌为例,根据季加孚教授牵头成立的中国微创手术外科联盟相关统计,2014年时,外科手术的胃癌患者,早期患者开放手术在我国占到40%以上。当时,微创在国内胃癌外科领域应用方兴未艾。到了2021年,覆盖30个省份、100多家医院、20多万例数据显示,早期胃癌的开放手术比例已降到12%,剩下的均由内窥镜微创手术治疗。
“微创手术在国内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患者也受益于微创的手术效果。”李子禹教授说。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连新教授表示,随着三合一内窥镜成像技术的问世,微创外科手术已进入精准治疗时代。“以三合一成像为例,它超越了我们人眼传统的识别技术,也就是超越了生理,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使我们的手术可能做得更好。“
老龄化加剧,郑民华教授谈到,诸如3D、4K、荧光“三合一” 的内窥镜成像技术应用到微创手术,对老年患者将尤其带来诸多获益。“比如,3D显像让外科医生对解剖结构看得更清楚,能直观感受组织间的前后关系,医生手术得以做得更快,可以减少10%-20%的手术时间。所以我觉得微创(手术)对老年人肯定更友好。”
作为全球首个推出融合3D、4K、荧光多重优势产品的内窥镜研发公司,卡尔史托斯中国区总经理阮琼透露,随着人工智能、ChatGPT等新技术的演进,公司总部已成立一个以机器人解决方案(包括AI、虚拟现实)为核心的子公司,内窥镜影像技术以及AI融入的一体化手术室还会有新发展。
青年医生学习曲线有望进一步缩短
刘连新教授同时谈到,以三合一影像技术诞生为代表,在培养医生方面,特别是青年医生方面带来巨大变化,医生的学习曲线有望缩短。
“腔镜技术是近30年来发展起来的,过去我们说微创技术改变了医生的的手术视角,如今,3D+4K+荧光技术是从接近现实到了超越现实。我们的眼睛最多只能分辨到3D+4K这个层面,就是通过内窥镜成像获得肉眼直接观察人体组织结构的状态,但是荧光超越了我们的眼睛视觉所及的范围,通过这种腔镜使我们原来看不到的东西被人眼所识别,更进一步推动了外科技术的进步和手术的彻底性。”刘连新教授分析,对青年医生来说,由此,可以较之过去学习手术有更接近现实和超越现实的场景感,可以明显缩短青年医生的学习曲线,此外,可以使手术更便于交流,所有人都从术者的视角来看待手术,令术者、助手、旁观学习者都看到同一视角,便于快速交流、进步。
“可以使我们对过去一些不能认识的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是医生们的共识。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姜澎
图:本报资料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