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自己最中意的衣服,平静地与亲人道别,在普陀区利群医院安宁疗护科,王先生平静地度过了生命中最后一段时光。这是利群医院安宁疗护科护士长樊海娃送别的又一位患者。六年来,她已送别1000多名患者。
安宁疗护,有一个更直接的名字:“临终关怀”,这里专门服务被现代医学宣判“死刑”的疾病终末期患者。从最初的少人问津,到如今的常有问询,安宁疗护作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最后一环,逐渐被更多人熟知。
当生命走近终点,该如何谢幕?今天是世界安宁疗护日,记者与这名80后护士聊了聊她眼中“最体面的离开”。
转型护士的独白:终点也可以是暖色调的
早上9点半,安宁疗护科刚刚结束查房,樊海娃与当值护士根据医嘱,仔细核对每位患者的诊疗方案、临床用药。安排完照护事宜,她依旧会再抽些时间,到每间病房“串串门”。
“阿婆,今天感觉怎么样?”听到樊海娃的声音,阿婆点了点头,以示“安好”。这是一位胰腺癌晚期老人,刚住进病房不久。
一声问好、几句寒暄,樊海娃已经很熟悉在这个病区的工作状态,遥想六年前,并非如此。
2017年,普陀区成为全国第一批安宁疗护工作试点市(区)。同年,上海首家开展安宁疗护服务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利群医院安宁疗护科成立。对樊海娃来说,这个全新的科室不仅仅见证着她的职业路径变迁——从心脏监护室、肿瘤科,再到安宁疗护科,更带来一些前所未有的东西,用她的话说,“一切都变了”。
“传统观念中,给病人提供应尽的治疗手段是医护职责所在,即使只有一线生机,也要拼尽全力。”樊海娃说,可在安宁疗护科,工作内容有点不一样。
“从救治患者到送别患者,起初我也不是很能接受。”每天面对失落的患者、伤心的家属,樊海娃很矛盾,“我做的这些事,究竟有没有意义?”
老张的出现,告诉她,有。
60多岁的老张肺癌晚期伴随骨转移,是利群医院安宁疗护科的首批患者。经三年治疗,老张整个人非常消瘦,他很清楚自己的情况——无药可医,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
“老张情绪很低落,不爱理我们,总是一个人默默发呆。”樊海娃希望做些什么,每次查房,她总会主动问候,帮他翻翻身。“老张,今天睡得好吗?吃得怎么样?”看着如同家中小辈一般的樊海娃,老张渐渐打开了心扉。
尽管已经不能接受治愈性治疗,但在病房里,得到止痛等对症治疗和精心护理的老张,最后的时光没有变得更痛苦。根据预期生存期评估量表评估,樊海娃知道,老张的时间不多了。在生命的最后,他道出了一个慎重的决定:捐献遗体。
“我觉得很幸运,能在生命的尽头,遇到一群仍愿意关心与照护我的医护。”在给樊海娃的信中,老张这样写道,“我想尽最后一份余热,去帮助我能够帮助的人。”20多天后,老张不留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樊海娃很感动,也是在那一刻,她觉得自己终于迈过了内心的这道坎。她在这里找到了新的职业成就感,“安宁疗护并不灰暗,我们可以成为一束阳光,让人生的终点充满温暖。”
减轻痛苦与不适,是衡量护理成效的关键
当一个人走到生命的最后,到底能不能安详而平和地离开这个世界?这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在安宁疗护科有了更直观的答案——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的100%。“至少在我们这里,90%以上的患者离开时,都是坦然而平静的。”樊海娃说。
她记得一名乳腺癌晚期伴肺转移的患者,刚走过半生,却因疾病不得不提前谢幕。“我每天帮她换药,都觉得心疼。”樊海娃回忆,因为癌症,患者的身体出现严重破溃,肺组织被癌细胞侵犯,常常无法呼吸,睡不好觉。
即便如此,她依旧笑对人生的最后一程。“后来她甚至说不出话了,可只要一看到我们,还会笑嘻嘻地回应。”樊海娃被患者的坚强打动,更希望做些什么帮助这些患者体面地离开。
“有人形容癌症晚期的疼痛如同千刀万剐。”樊海娃说,对疾病终末期患者,减轻痛苦和不适是“最实在的关怀”,说得更直白点,患者的舒适度是衡量护理成效的关键。
2017年,国内还没有对安宁疗护患者统一的舒适度评价标准。为精确了解患者的不适症状,樊海娃根据2017版《安宁疗护护理实践指南》,将13项症状护理内容制定出护理操作流程,首创《安宁疗护症状护理评估单》。
“我们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程度分级。”樊海娃说,护士们精确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便能贴合病情给予最客观、有效、准确的护理措施。
病房中,还有很多肺癌晚期的患者,肺功能完全丧失,只要一躺下便喘不过气,只能坐着。为此,樊海娃与护理团队创新改良了移动式小桌板,让患者吃饭、睡觉都能更舒服些。她还特意将桌板的直角调整成弧形,以减少意外伤害。
“谢谢你,让我在生命的最后也体会到了尊严。”樊海娃做的点点滴滴,患者看在眼里。
在这里不意味着“放弃”,而是帮助生命渡过最后难关
做一名生命尽头的“摆渡人”,每天面对着生离死别,樊海娃说,自己最有成就感的事还有一件,安宁疗护科成立以来,团队中10名护士没有一人辞职。
“我很自豪,我们坚持到了现在。”这个团队的成员来自老年科、急诊医学科、肿瘤科、重症监护室等,建科至今,大家一起克服了许多困难。
“安宁疗护的患者和其他病房的患者是有区别的,他们往往更脆弱、敏感,在关注疾病之外,更要关注人本身,回应他们的所想所盼。”樊海娃说,安宁疗护不意味着放弃,而是要帮助患者渡过生命最后的难关。
有时,这个难关也包括,如何让家人接受患者的决定。
曾有患者向樊海娃透露,最后的夙愿是捐献遗体,可子女不同意。樊海娃要来患者子女电话,与他们沟通。从开始的直接挂断电话,到后来愿意坐下来敞开聊,在她的努力下,子女的思想工作做通了。
“当一名疾病终末期患者作出最后的决定时,究竟经历过多少彷徨与挣扎,没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他对生命最后的慎重思考。”樊海娃说,我们应该尊重。
经过30多年探索实践,上海安宁疗护工作逐渐从量变转向质变。随着人们对安宁疗护理念的知晓和接受,全年龄段人群的安宁疗护需求正逐渐增加。10月12日,利群医院在全市二级综合医院中率先设立儿童关怀室“逐光小筑”,这也意味着普陀区安宁疗护对象开始延至疾病终末期的患儿。对樊海娃而言,这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每年,利群医院安宁疗护科都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参观。“越来越多人关注到这个领域,更多医务人员、社工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这是好事。”采访时,樊海娃多次说到,当她在疗愈患者时,其实,患者也在疗愈着她。
她说,希望所有患者走至人生终章时,没有痛苦、没有慌乱、没有遗憾,能有爱、有质量、更有尊严地告别。
作者: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唐闻佳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