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名小伙分别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上海第598、599和6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这也是本市首次在同一天内完成3例捐献,就此上海市红十字造血干细胞捐献正式突破600例。
三位捐献者李朱峰、潘邓、李新分别来自松江区、金山区和闵行区,三人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性格迥然,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捐献造血干细胞,传递生命的希望。
“让远方的他能和我一样,享受自然、阳光和美好”
早上8点,当记者赶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时,潘邓与李新正躺在病床上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血液在管子里静静流动,再通过血细胞分离机提取出“生命的种子”——造血干细胞。
作为本市第600例捐献者,95后的李新告诉记者,他早在江西省念书时便志愿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简称“中华骨髓库”),“从2013年到2023年,整整十年,我本以为不会有消息了,没想到真的配上了!”李新很激动,造血干细胞的配型成功率很低,“我相信,这一定是特别的缘分!”
目前,李新住在闵行区,在一家网络科技公司工作。为了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他主动要求转库至上海市分库,以便随时配合做好捐献前的各项检查。
正式捐献前,元气满满的小伙子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捐献无损健康,家里人都很支持我。”他直言,自愿捐献采取双盲国际惯例,他虽与患者素未谋面,但心中有个强烈的念头,“让远方的他能和我一样,享受自然、阳光和美好。”
李新的隔壁床潘邓是本市第599例捐献者。00后潘邓笑着说,自己是一名“红二代”,他的母亲是金山区亭林镇一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
从中学起,潘邓便时常跟着母亲做志愿者,热心于各种公益活动。耳濡目染下,他在2021年正式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今年,潘邓接到了初配成功的电话,没有犹豫,他在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签了字,就要负责!”潘邓告诉记者,为了避免捐献前的体检出状况,他从9月下旬开始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社交活动,让身体保持在最佳状态,安心等待捐献,“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我们,救治更多患者。”
在华山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李朱峰是松江区佘山镇城运中心的一名网格监督员,也是本市第598例捐献者。从上大学开始,他就多次参加无偿献血,至今已累计捐献1200毫升全血。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李朱峰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并于2021年报名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开始了“髓缘”的等待。如今愿望成真,他直言,很高兴能将这份爱传递出去,给了他人一份重生的希望。
越来越多人成为志愿捐献登记者,用善举传递爱与温暖
当天,在市一医院的捐献现场,还有19名市一医院医护人员登记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其中年龄最小的21岁。
市一医院老年医学科护士张慧是名00后,今年刚参加工作,“作为一名护士,我在临床上见过不少被血液疾病折磨的患者。在此前,我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护理技能为他们减轻病痛。希望在今后,能有机会为他们提供另一种形式的帮助。”张慧说。
市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宋献民介绍,在过去几年里,市一医院共有三名医护人员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其中,创伤中心医生查孝龙仅用时20天便完成从动员到采集的全过程,创下上海造血干细胞捐献从动员到采集的最短时间记录。截至今年10月10日,医院已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288例,占上海市全部采集例数的48%。
据悉,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治疗恶性血液病、骨髓功能衰竭、部分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部分遗传性疾病等近百种严重的致死性疾病,包括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正常情况下,人体各种细胞每天都在不断新陈代谢,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至2周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便可恢复到原来水平。因此,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影响健康。”市一医院血液科医生夏新新说。
截至今年10月上旬,中华骨髓库累计库容达328万人份,累计为11.7万余位患者提供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检索服务,超过1.6万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
从1996年上海第一例同时也是全国第一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实现捐献,到今年产生第6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们中,有撸袖子就上的医护人员,有义无反顾放下工作的快递员,有为救人不远千里回国的留学生,也有毫不犹豫半年捐献两次的青年学子……
“这27年间,大众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理念正不断发生变化。”上海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李江英介绍,目前中华骨髓库上海市分库累计在库志愿捐献登记者已达到17万人,每年新增志愿捐献登记者近1万人,“越来越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用善举向社会传递爱与温暖。”
作者: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唐闻佳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