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剧在谍战的事件、事理、逻辑、悬念之外,还需要有力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个性及其情感命运,使人“情”、物“理”合情合理,如此才是上乘之作。偏倚某一方面,都很难成为谍战剧精品之作。事实上,戏剧情境原本即由事件与人物关系共同构成,只有破密码、忙接头、除内奸、炸军火等谍战事件,而缺乏巧妙钩织的人物关系、情感联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物命运,是很难产生引人入胜、富于张力的戏剧冲突的。
依此来看,《双刺》 在审美上的特色和问题都比较明显。从特色上看,该剧对谍战事理、逻辑的处理还是清晰的:彭刚作为抗战时期中共地下党发展的谍报人员,多年潜伏在国民党的机要部门,妻子吴佩欣则是国民党要员。两人曾经携手抗战,战场上,一颗子弹穿过两人的身体,让他们成为亲密无间的情侣和亲人。然而,在成都解放前夕的历史转折关头,代号蝉的彭刚被组织唤醒,需要担负起他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此刻,彭刚和吴佩欣的鸿沟日渐清晰,大时代与小家庭、革命与爱情的冲突不可避免地凸显出来。这个戏核也是全剧的核心冲突,让它明显不同于 《潜伏》《黎明之前》 《悬崖》 等之前的大部分国产谍战剧———在那些作品的人物关系设置上,男女主人公之间的革命+心心相印是叙事主流。《双刺》 中,彭刚和吴佩欣从相爱到渐行渐远,激烈对立的“亲密的敌人”关系是新的审美突破,也具有更强烈的戏剧张力。
作为一部非典型谍战剧,《双刺》在写人、写人性及人的心理,特别是表现大时代变革中小家庭和个体的选择与命运上颇见功夫,比一般单纯靠悬念、靠谍战事件等外在冲突支撑的谍战剧艺高一筹。从人物定位上看,它突破了谍战剧只能表现完成任务的超能英雄的套路———彭刚不是谍战神人,也不是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他重感情、爱小家,有人性的弱点,有失误、轻信和疏忽———这些都给革命带来了损失。而当时的成都、吴府、城防司令部则是历史转折关头的漩涡。此时的斗争已到白热化程度、每一个人都面临着生死抉择,敌我之间也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敌我不明。该剧凸显了历史转折时期命运的偶然性因素,时时处处存在不可预知的凶险和危机,如剧中江一林的被捕纯属歪打正着,他的牺牲也不是敌人处心积虑的结果;肖静本已要坐飞机远走高飞,最终死于非命;即使像怕死怕得不行的小特务朱三,也在一心求苟活时横死。当然,还有那么多舍生忘死的共产党员倒在黎明前的黑夜之中。如果说 《潜伏》 的结尾是悲凉的,那么,《双刺》 的结尾———彭刚最后慷慨赴死以明心志、自证清白则带有浓厚的悲剧意味。
而在表现人物情感关系以及拿捏情感分量和尺度上,《双刺》 在多处都避免了俗套表现,没有陷入虚假的浪漫主义色彩。当下许多电视剧中,谍战英雄除了谍战,主要的功课一定是谈恋爱,很多行为动机都是由爱而来、因爱而去,谍战剧越来越向偶像剧、情感剧靠拢,以至于有些作品一味陷入人物的情感关系,却缺乏足够的谍战事件支撑,难以达到谍战剧的基本要求。回到 《双刺》,该剧首先没有强化、神化爱情的力量,没有如观众所盼望的那样,将吴佩欣改造过来,最终夫妻联手,痛贬对手邓汉山,共同迎接革命胜利。与此同时,该剧也没有将屡屡作恶的吴佩欣处理为死去,让彭刚和洪玲两个革命者最终走到一起,幸福地迎接光明。而是彭刚以自己的死为妻子赎罪以唤醒罪人,让信仰爱、却最终扼杀了爱的吴佩欣在几乎所有亲人都惨死的残酷现实面前终于清醒过来,向革命低头、服罪。这些不落俗套的处理都使得该剧对人性有了较为复杂、丰厚的表现。
然而,该剧播出后争议颇多,也和该剧的明显不足有关。而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历史的真实性上。众所周知,由于谍战主人公天生具备了神秘色彩,谍战剧一直都在走传奇化路线。《美人计》 《卡萨布兰卡》 《39级台阶》 ……这些银幕上经典的谍战作品,也让今天的观众在接受传奇化谍战剧时很少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谍战剧可以完全抛开真实于不顾,忘记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是发生在历史的天空下。《双刺》 以成都解放为历史背景,剧中的邓锡侯原本就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人物,是当时被我党策反、起义的国民党军阀之一。但剧中所表现的成都解放前夕的历史氛围却不够符合当时真实的历史背景,也缺乏营造这种真实的历史感的能力,而是把更多的笔墨用在谍战叙事和彭吴夫妻情感纠葛的琐碎事情上,包括彭刚最后为证明自己的清白去行刺蒋介石,都显得太过跳脱、虚假,观众因此对该剧产生的质疑无疑都有其道理。
除了在历史氛围的营造上力有不逮之外,与 《暗算》 《潜伏》 等优秀谍战剧相比,《双刺》 在人物塑造上也缺乏历史质感,而这已是当下谍战剧日益偶像化之后的通病———特别表现在女主人公吴佩欣的身上,都市时尚感太强,历史感却比较欠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更谈不上,吴佩欣和肖静的语言缺乏各自特色,对手戏也过于拖沓;邓汉山的语言能够见出编剧的台词功夫,但演员表演却缺乏力道,人物满腹经纶时总难脱背词儿的感觉,也就很难达到应有的艺术效果。换句话说,我们允许涉及历史的艺术作品有虚构和想象的成分,但是这种虚构和想象应该具有情理上的真实。事实上,突破套路、塑造有历史质感和丰富可信的人物形象,不只是谍战剧的难题,也是其他类型剧艺术出新需要面对的普遍挑战。
文/戴清(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