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写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前世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结缘,也借用了三生三世的典故。图为戴敦邦所绘《红楼梦》。本版用图均为资料图片
詹丹
三生三世和十里桃花,因为电视剧的热播而成了网络热词。电视剧我没看,倒是其用到的“三生三世”和“十里桃花”典故,在古代流传甚广,值得我们来做一番探究。
“三生三世”出典于唐代传奇小说集 《甘泽谣》 的 《圆观》 一篇,讲述洛阳惠林寺的僧人圆观与公卿之子李源结成30年之久的深厚情谊。此后,李源远游,圆观作伴。让人感动的是,圆观明知此行自己会有生命的凶险,但为了朋友情谊,他仍然将现世的生命置之度外。亡故后,他转世为婴儿、为牧童,李源与他千里相认,将各自那一份情谊保持得一尘不染,其作为有情人的特点特别令人感动,世人于是在杭州天竺寺竖起“三生石”来纪念。后来,《红楼梦》 写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前世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结缘,也借用了三生三世的典故,说绛珠仙草是长在“三生石畔”的,等等。
至于“十里桃花”,则出典于六朝志怪小说集 《幽明录》,说是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在桃花林附近,遇到仙女,与他们相恋相守半年后,苦思家乡。等到出山返乡,发现“山中一日,人间百年”,亲朋故友早已过去了七世,放眼望去,举目无亲,连故居环境都面目全非了,让他们不胜叹息。
这些故事其实早已为人熟知,本不值得再来絮聒。但耐人寻味的是,不论是表现人的三生三世还是涉及的十里桃花,尽管我们会想当然地把这些视为是人们心中美好的情感寄托,但展读这些故事,其本身的一股浓郁的伤感气息,却常常也会扑面而来。因为按照古人的理解,如果相约的三生三世只有一方进入轮回,另一方还处于这一生这一世的话,他们其实是只能相认不能相守的。
在小说 《圆观》 中,当李源不远千里,从中原赶到杭州,与已经转世为牧童的圆观相认时,圆观“与公殊途,慎勿相近”一句,表明两人间除了相认,连靠近都不能的制约,给这种所谓的三生三世,带来绵绵不绝的遗憾。也难怪牧童踏着月光来与李源相会时,吟唱的竹枝词里有“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这样伤感的句子。
此外,即便如十里桃花烘托下的遇仙经历,男子和仙女都似乎共同超越了这一生这一世,把一生一世换成了人间的七世,但除了 自己对这种七世的长久毫无幸福的感觉,而且,更要命的是,刘晨、阮肇他们已经没有机会和自己的其他亲朋好友在一起了。他们不得不要面临把两人世界变成整个世界只有他们两人交往的窘境,这是一种幸福,但同时也是一种失落。
由此延伸出的,是文学作品的两种主题,其一是难熬的孤独,是那种超越了一生一世后带来的孤独,或者如奔月的嫦娥,在无人相伴的月亮中的孤独,或者如化鹤归来的丁令威,在陌生的稠人广众中的孤独,这种孤独,似乎是他们成仙后超越这一生这一世而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另一个就是补偿的短暂。是这一生这一世的相守尚不足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所以就需要通过逾越人生的常规,进入下一生下一世,再续前约来加以补偿。但既然这种补偿对人生而言是反常规的,是个例外,对双方来说又是约定在先,是有所制约的,所以等他们进入下一生下一世,其生活状态,反不能如前生前世那么 自然与安宁。最典型的莫过于 《红楼梦》 中的宝黛,虽然他们相恋的社会学意义可以有种种阐发,但从前世因缘来说,黛玉本来就是为了向宝玉还泪来到人间,所以,生活中除了动辄流泪的一种非常态外,在她眼泪还尽之时,也就得匆匆离世了。这样的生命短暂的遗憾,还是由人生的补偿命题而来的。
由此可见,古人一方面是做着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梦,另一方面,也还没有真的把自 己全身心放到梦里去,他们让梦里留下的一点缺口一些遗憾,使得我们在做梦的同时,也能对人生有稍许清醒的意识。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