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年度高能悬疑片《网络谜踪》定档12月14日内地上映。这是一部仅用13天拍摄,却耗时两年剪辑的小成本“桌面电影,却在烂番茄网站上获得93%的新鲜度,由近7万豆瓣网友给出8.7的高分。影片的主演为韩裔男演员约翰·赵,外形酷似周杰伦。
用微信联系亲朋好友,足不出户用手机购物、点外卖、办理网上银行……我们已经完全处于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早在1996年就提出的“数字化生存”状态中。当年,他就预言人类会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网络谜踪》一片就把互联网时代人们被网络和电子设备紧紧包裹的现状完美再现。从类型来说,本片完全属于百年电影史里的“小鲜肉”——画面是一镜到底的电脑桌面;人物出现在多个屏幕中视频交谈、互动,莫不是围绕生活日常而展开;几乎没有剪辑痕迹——这种应互联网而生,故事冲突和镜头全集中电脑操作界面的新鲜事物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桌面电影”。早在2012年的《致命录像带》、2013年的《巢穴》、2014年的《解除好友》算是这种电影的雏形,随着技术模式成熟,桌面电影正式在2015年被命名,要得益于一个叫提莫·贝克曼贝托夫的俄罗斯导演,这种新生事物刚兴起时,他便热情十足,预感这将会在未来改变电影。尽管出现不过短短几年,但从《网络谜踪》的成影效果来看,这种电影类型已经成为电影界和互联网界展开跨界合作、强强联手的新型文化产品,既展现出极为精密、发达的电脑技术,又不失讨巧的构思、温暖的情怀。纵使看上去画面单一、局促,略有些“螺蛳壳里做道场”的逼仄,但丝毫不影响其崛起的力量,成本之低,节奏之快,感官刺激之强烈,势必都会给传统意义上的电影造成来势汹汹的冲击。
《网络谜踪》从父女俩的日常视频聊天开始,生动有趣,充满了柴米油盐的家居味,让观众很有代入感,置身其中,面对银幕,就好像是面对家里的电脑屏幕一般——pc和mac系统之间的切换,各种社交网络,youtube和直播,最大程度上弥补了摄屏的单调模式,甚至是增加了一些故事的可看性,正是这些鲜活的生活细节,能让故事生动起来,令人感到可信,让观众有共鸣。
剧情的高潮在于一个女儿Margot因彻夜进行小组学习未归的早晨,父亲David多次尝试与女儿联系未果,报警后,被授予荣誉勋章的女警官Vicky参与进来,但父亲充分发挥能动性,循着自己通过女儿电脑上获得的诸多线索,终于找到女儿,成功将其营救。父亲对电脑技术的熟练运用,让人吃惊:他从女儿登陆过的直播网、社交网、邮箱的路径里找到蛛丝马迹,通过“找回密码”“最近浏览”等功能,从其虚拟的“好友”里找到“真凶”,一个一个地排除潜在的犯罪嫌疑人。随着剧情的深入,我想,观众一定会觉得细思极恐:原来自己平时上网留下的历史记录,建立的社交网络,看似虚空,却和现实保持着既平行又交织的关系,一举一动,却被网络照单全收,就像人们平日里写的日记、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甚至遗留在空气里的气息,都有迹可循。
从《网络谜踪》来看,现实的一切都被投射到“网络镜像”上,被刊载和记录。
片中的人物对白,大多通过手机message输入框、google页面search bar、直播品台you cast评论发送等形式呈现,这展现了技术“冰冷”“理性”的一面。但剧情其实是热气腾腾的,比如,母亲的早逝,造成了父女间的隔阂和疏离,其中有一个镜头让人印象深刻:女儿和父亲视频结束,立马撤下笑脸,这一幕被视频记录下来。女警官Vicky为了给儿子当替死鬼,不惜玩了一出“贼喊捉贼”的游戏,让人叹息母爱的自私和伟大。媒体报道案件后,Margot的朋友们展现出的千姿百态,折射出人性的复杂。
《网络谜踪》是一部冷热交加的桌面电影。“冷”的一面是指让那些与我们的生活捆绑得越来越紧密的科技产品以一种更加互动、深刻的方式参与到电影叙事中来,还原我们的赛博格(cyborg)生存状态;“热”的一面是指它应当引发我们的深思:互联网的法律和道德边界在哪里?它是否可以取代那些充满热度的家人间的围炉夜话、承欢膝下?我们无比便捷地抵达他人,随时随地找到他人,但是否能直入他人的内心和生命?
作者:潘飞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