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流量明星加持,没有过分的话题营销,12集体量甚至三天就一口气播完,可这一点不妨碍网络剧《隐秘的角落》引发的关注度和热议度。一时间 “和张东升爬山” “朱朝阳时间管理大师”成为全民熟稔的“网络梗”,章子怡发文感慨“终于有和美剧英剧抗衡的国产剧了”。超41万人打出的豆瓣8.9分,将其推上今年目前评分最高的影视剧“宝座”。
可以说,从演员表现力到拍摄手法,再到人物刻画,《隐秘的角落》带来的惊喜是多方面的。而在其中,网友对于剧情讨论与分析的热情与深度着实令人意外。有网友总结万字长文,深度解析剧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有的干脆从道具数量形态入手,猜测角色命运。
一如剧名,这部仅12集的悬疑剧,俨然出现无数 “隐秘的角落”,成为等待观众细心挖掘的“宝藏”。在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教授赵宜看来,《隐秘的角落》成功因素之一,是其作为IP改编作品,通过大力度改编与原著小说互相关联又各自独立,进而为观众参与深度解析与二度创作提供了一个在欣赏比对中生发更多可能性的文本空间。而在互联网时代,观众二度创作的内容同样成为IP改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拓展了作品的内涵深度,同样也提升了作品的传播力与生命力,成为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
忠于原作又拓展原作,用“隐性叙事”激活作品多样解读空间
《隐秘的角落》根据紫金陈的推理小说《坏孩子》改编,讲述了朱朝阳、严良、普普三个孩子,在爬山游玩时,无意拍摄到少年宫教工张东升作案的全过程。为救治普普弟弟的绝症,他们与 “恶魔”展开交易,却不料因此卷进更大的危机之中。因为剧集的热播,连带让原著《坏孩子》也火了一把。可比对原作后,观众发现,剧集在原作剧情架构与人物设定基础上,通过大篇幅的改编扭转了原作个别人物相对单薄、文学性不理想的硬伤,不仅令作品本身的品相提升了一个档次,也赋予作品一个更为光明温暖的结局。
但也正是这样,反而激发观众借由原著人物设定,进一步丰富、延展网络剧解读的热情。进而,在知乎、微博、豆瓣等平台,出现了大量诸如“《隐秘的角落》9个新彩蛋”等讨论。围绕故事几位主人公的人设与案件真相,结合镜头、台词甚至家居布置,进行二度解读甚至创作。这其中,有主创匠心独运的有意为之,比如主角朱朝阳对父亲提起的游乐园门票,一直被压在书桌的玻璃板下面,被细心网友发现,展现其对缺失父爱的珍视。有的则是“无心插柳”反成为观众解读逻辑自洽的关键性线索。比如网友认为主角书桌上的魔方从三阶变为四阶,就暗示两端剧情其实分处“童话”与“现实”两重时空。摄影指导晁明解释,三阶魔方他会拼,所以拍摄第一段时拼好摆放;后来三阶魔方弄丢了,替补的四阶魔方他不会拼只能乱序摆放。但也就是这样的解读,却意外强化了结局的开放性,在“显性叙事”惩恶扬善、倡导温暖向善力量的同时,用另一种解读引人反思关注青少年身心成长的严肃议题。
观众审美大幅提升,迫切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作品
尽管与主创初衷有所出入,但一部网络剧能够引发观众无穷的猜想和讨论,正好证明了其作品的扎实和细腻。对比经典名著,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隐秘的角落》在文本上先天并不占优,但能够通过观众不断的生发探讨,延续作品的生命力,远比某些电视剧依靠生造无意义“热搜话题”维持热度来得更有价值。
在《隐秘的角落》之前,就有《长安十二时辰》《清平乐》等优质网络剧,依靠主创严谨的历史态度和细节还原,带给观众从美食、服饰、妆容等一系列的衍生话题,大大拓展了影视剧作为文艺作品的讨论半径,让观众看到了国产影视剧、尤其是网络剧可挖掘的深度和成长空间。
而这也同样驳斥了过去在电视圈流行的一套“潜规则”:作为客厅文化的电视剧主要作为娱乐消遣存在,尤其是国内观众很难消化多线叙事的复杂剧情。于是相当一段时间,恋爱剧必须是“甜宠”模式,男女主角必须终成眷属;职场剧里主角晋升犹如坐上直升机,即便遭遇反派算计也能逢凶化吉……
然而,如今的观众对于影视剧审美需求极大提升。赵宜认为,当今观众所受影视文化影响和教育背景,早已不再满足于浮于表面的明星与热门IP组合。尤其是在互联网语境下,在要求作品艺术水准过硬的同时,更有着强烈的参与意愿。如果说对于经典改编是强调对于其文学性的影视化还原,那么对于当下流行文化IP,影视主创改编时不仅要补齐原著的艺术短板,进一步丰富其思想深度与文化内涵。同时还要思考,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才能调动观众的参与度,让作品在传播与解读中值得被反复咀嚼,甚至生发出更多样、丰富的新意涵。届时,不需要营销号带节奏炒话题,不需要平台和粉丝堆砌流量“自我催眠”,好作品自然会被看见、被喜爱、被铭记。
作者:黄启哲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