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上海是中国电影发祥地,也是早期电影人最为集中的地方。上海自开埠后形成的开放性与商业化环境,为电影提供了在中国落地生根的理想土壤。由上海交通大学李亦中教授主编,21位电影学者和专家参与撰稿的《海上星汇》一书,在上海书展首发,由上海文化出版社推出。全书收录39位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电影前辈,深入描写他们的从影经历及心路历程,提供有鲜活细节和历史现场感的读本。
嘉宾对谈环节中,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比如中国第一台35毫米有声电影摄影机研制者郑崇兰的后人、本书作者之一郑德辅讲述了那台摄影机荣登天安门城楼,纪录开国大典的轶闻。主编李亦中谈到,本书编撰另辟蹊径,既非列传,亦非自传,而是勾勒电影前辈群像的人生轨迹,包括银幕生涯中的高光时刻、从影轶闻等。经出版方授权,摘编艺术家王丹凤的章节如下:
《王丹凤:丹凤朝阳 燕语莺声》
文/王腾飞
张爱玲给夏志清的一封信中提到“宁波小姐”,她顺笔写下了王丹凤的美丽,说“宁波人漂亮的多,如王丹凤”。于是,每每提及王丹凤,便有了充满传奇色彩的张爱玲为之写下的注脚。
朱石麟慧眼识珠
王丹凤初登银幕时,不少报纸为她画像,说她有“水汪汪的眸子,清脆的嗓子,娇嫩欲滴的脸蛋,弱不禁风的身段,和楚楚动人的姿态”,满是溢美之词。直至今天,举凡涉及王丹凤的文字,都会不约而同地把美丽的辞藻送给她,似乎她从来如此,从未改变过。
美丽常能给人机运。1940 年,王丹凤还叫着王玉凤,6 月某天,16岁的她随邻家姐姐到丁香花园看拍戏,那是《龙潭虎穴》的片场,工作中的朱石麟导演一眼便看中了娇小秀丽的玉凤。剧组恰好缺一个演丫头的,朱石麟便让她试了几个镜头,结果很是满意。朱导演惜才,便想和她签合同,但王丹凤家里坚决不同意。后来她苦苦哀求,再加上家里经济不宽裕,最终只好让她跟大成影片公司签约。之后,也是在朱石麟导演力推之下,王丹凤迅速成长为一个炙手可热的电影明星。
朱石麟对于王丹凤,说起来有再造之恩。且不说她的从影机会来自朱石麟,之后的扶持也多半靠他。朱石麟还为她改名“王丹凤”,取“丹凤朝阳”之意,点睛之笔让人与名字融合在一起。
王丹凤在《龙潭虎穴》中只能算露了面,她真正意义上出演的第一部电影应当是1941 年的《肉》(原名《灵与肉》),这是桑弧创作的第一个电影剧本,更巧的是王丹凤与他还是宁波同乡。从这部影片开始,王丹凤才真正体会到当演员需要怎样的工作态度。毫无表演经验的她,除了接受导演指点外,可做的似乎只能从自己的人生经验中发掘灵感。
王丹凤是影迷,她的经验多半来自看过的电影,那些从电影画报上剪下来的明星图片,如胡蝶、阮玲玉、周璇、袁美云等等,都是她模仿学习的对象。这些画中人赋予她一种潜在的认同与心灵共振。在影片里,王丹凤饰演顾也鲁的表妹,当时的媒体对这位新手还算客气,认为她的表演“小鸟依人,对白表情,未见大疵,是一个有前途的新人”。初上银幕的王丹凤就这样开始受到关注。
▲王丹凤在电影《新渔光曲》中饰演渔家女
《新渔光曲》是王丹凤主演的第一部影片,也是屠光启独立执导的首部电影。接拍《新渔光曲》对王丹凤而言是一番不小的挑战,1934 年王人美在《渔光曲》中塑造的渔家女可谓珠玉在前,王丹凤的紧张可想而知。而且影片选角时,曾经有过其他人选。所以,媒体记者便有了看热闹的心态,“王丹凤是否胜任, 要看她的颜色了!”好在有朱石麟不吝关照,有新晋导演耐心指导,王丹凤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角色的塑造中。影片上映后,观众接受了这位受尽折磨却勇敢善良的渔家女形象,王丹凤由此在影坛声名鹊起。
随后上海电影界进入一个转折时期,私营公司合并重组,“中联”(中华联合制片股份有限公司)和“华影”(中华电影联合制片股份有限公司)相继成立。这一阶段王丹凤进入作品高产期,她连续主演或参演了《新生》《丹凤朝阳》《教师万岁》《红楼梦》《春江遗恨》等22部电影,这样的数量也反映了王丹凤受欢迎的程度。当时影评人大为感叹,“王丹凤最近是红了,而且红得透顶”, 因为诸如《红楼梦》等重点影片中几乎都有她的身影,“这可以表示出王丹凤最近蹿红的程度是如何了!”
王丹凤自己非常清醒,她始终保持低调的作风,在任何场合回应他人的夸赞,总是谦逊地自降身段。作为演员,王丹凤知道美丽的外表只是实现理想的第一步,演员提供给观众的更应该是专注事业与人生的气质及魅力。随着表演能力的增强和生命经验的积累,这一点在王丹凤之后的从影岁月中格外引人注目。
辗转沪港,牵手爱情
说起王丹凤和柳和清的爱情,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就是上海滩小报的热门谈资。那些报道总有添油加醋的成分,把两人的情感涂抹得扑朔迷离,犹如通俗小说的故事。柳和清出身电影世家,柳家先后创立“国华”“国泰”“大同”影业公司,以及国泰大戏院和金城大戏院,所以两人的结合在电影圈内传为美谈。
1951年1月1日,王丹凤和柳和清的婚礼轰动上海。1月15日出版的《青青电影》特意用了整整两个版面,完整报道婚礼的详情。
1980 年,王丹凤拍完《玉色蝴蝶》之后,决定退出影坛,她要把自己定格在最美的那一瞬。此后,她几乎谢绝了所有的公开活动。
息影近十年后,1989 年6 月,王丹凤夫妇重返香港。令人意外的是,他们在香港尖沙咀创办了上海素食店“功德林”。店堂里挂一幅对联,上书“柳和清家王丹凤,功德林中菜根香”。所有的爱、名利,以及酸甜苦辣,似乎都藏在这份菜根的淡然里了。
“两凤一燕”,声声唱响
1954 年,王丹凤在赵丹导演的话剧《雷雨》中饰演四凤,深得观众喜爱。之后上影厂筹拍巴金的《家》,陈西禾导演因为看中王丹凤对四凤的演绎,便邀请她出演鸣凤。电影上映之后,鸣凤也成了深入人心的银幕形象。
对于鸣凤这一角色,王丹凤曾下足功夫。不过,也有人认为她过于谨慎小心,不够“魄一点”,不敢放胆去冲破已定型的银幕形象。
▲《家》剧照
1957 年,王丹凤终于开始“魄一点”了。那年,她挑战性承担一部带有轻喜剧风格的《护士日记》。王丹凤塑造的护士简素华,既展示了自己甜美健康的外表形象,在表达人物温婉善良的同时,也展示出以往并不多见的果敢与坚韧。王丹凤塑造的新中国第一代女护士充满朝气,内心高洁,清新脱俗,似一缕清晨之光闪耀银幕,成为观众心目中的银幕女神。上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如此评价:“电影《护士日记》的成功,不仅奠定了王丹凤在新中国电影中的地位,也深刻影响了王丹凤塑造新社会新人物的艺术信心。”这番改变应当归功于建国后演员下生活的实践。
▲王丹凤在电影《护士日记》中饰演主人公简素华
《护士日记》上映后,简素华成为人们心目中最美的白衣天使,那首“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的插曲,也响彻街头巷尾,成为许多观众最深刻的记忆。这首插曲原定由专业声乐演员演唱,但是导演和王丹凤都认为这是哼唱给孩子听的睡前歌曲,一个护士不该像歌手那样唱歌,而应该像一个普通人,像一个温柔的妈妈那样温情自然地唱给孩子听。
▲《女理发师》剧照
有了《护士日记》中的尝试,王丹凤在表演上更加勇敢地迈步。新一次突破便是喜剧片《女理发师》。她在片中饰演一位具有新时代女性精神的理发师,影片开拍前,为了能演出理发师真实的职业状态,王丹凤特意到南京路一家理发店拜沪上名剪刘瑞卿为师,实地操练。有趣的是,王丹凤在店堂里学习理发时,店外玻璃橱窗前围满了影迷, 给电影创作平添了几分生趣。
王丹凤深受观众喜爱,当然不仅仅缘于她美丽的外表,更主要的是她在银幕上为观众奉献了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人物形象。她的与众不同,还在于息影之后以一种决然的态度选择走进“无声之境”,“不参加活动、不接受访问、不跟别人合影”。对于一位红遍大江南北的电影明星来说,这是一种态度,亦是一种风度。她将自身从电影圈抽离, 但她塑造的形象永远鲜活于银幕之上。
2017年6月,阔别银幕多年的王丹凤在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公开露面,熟悉她的影迷们心中都有一份难掩的喜悦。坐着轮椅出场的王丹凤美丽依旧,她的一句“祝华语电影越来越好”那么动听。
2018年5月2日凌晨4 时,王丹凤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4岁。好友王晓棠听闻噩耗,第一时间写下题为《有得盼》亲笔信,她如此感念:“王丹凤的美丽,世人公认。可是她的善良超过了她的美。善是大情怀,包含着真与悲悯,饱含着中华民族的晶莹的智慧。”
这位永远的小燕子,将美丽留在了人间。
摘自《海上星汇》一书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