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由汤姆·汉克斯、马修·瑞斯主演的电影《邻里美好的一天》,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环球视野”单元进行了首场展映。这部烂番茄开分100%,新鲜度维持在95%,在北美公映时就收获“时代需要的电影”标签的口碑佳作,终于与中国观众见面。观影现场,观众不仅跟随剧情全情投入,甚至在经典的“一分钟凝视”片段与大银幕剧情产生互动共振。映后,观众也对汤姆·汉克斯的演技及影片剧情大加赞赏,直言本片为“初秋疗愈最佳”。优秀的口碑让不少影迷更加期待《邻里美好的一天》在9月18日的全国正式上映。
汤姆·汉克斯“一分钟凝视”带入感超强 完美演技大受好评
汤姆·汉克斯一直是好电影的保证,而他此番对罗杰斯的演绎也不负众望,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罗杰斯先生本身是影响了几代美国人精神世界的一代传奇,要想精准还原他的状态并不容易。但正如观众所言,“汤姆·汉克斯的演技惟妙惟肖,他和罗杰斯无论是语气、神态还是语速,都特别像”。除了一样的传奇人生外,最重要的是,汤姆·汉克斯本人对爱与温暖的传递与罗杰斯先生如出一辙。尤其是传神的“一分钟凝视”,汤姆·汉克斯仅用一个眼神就让电影院的时间凝滞,“那一分钟的沉默,影院里那么那么安静,我觉得大家好像都在随着一起想”,汤姆·汉克斯用传神的演技完全把观众带入到罗杰斯先生的治愈世界里。
《邻里美好的一天》曾获《时代》周刊评选的年度十佳电影,更被誉为“时代需要的电影”。影片中的罗伊德仿佛是成年人恶意先行的代表,他带着挖掘黑料的心去靠近罗杰斯却被罗杰斯的真挚和善意打动。“在当下,尤其是充满愤世嫉俗的当下,我们需要这部电影”,有观众看后表示,影片以善良融化冰冷隔阂,让观众重拾善意关注内心创伤,“它告诉我们要正视我们的情绪,不管是恐惧、愤怒还是生气都要接纳并学会合理发泄”。在上半年的疫情阴霾刚刚过去不久的现在,《邻里美好的一天》仿佛一束光照进所有观众的心里。
“美国董浩叔叔”的故事,如何打动中国观众?
“很久以前,一个名叫弗雷德·罗杰斯的人决定他要生活在天堂——一般人只会想要去世后进天堂,他却希望常居于此。”
“有一天当我们谈论一生所爱时,他看着我说汤姆,其实生命中我们创造的情感联结,就是天堂吧。正如此刻,我正在探究你是谁以及你将要成为谁,而这一切都是我情不自禁想要去做的。”
当美国记者汤姆·朱诺德写下与罗杰斯先生的对话时,并未想过这篇名为《Can you see...hero?》的报道,在二十多年后被拍成了电影,而他化身为这个故事中被拯救的主角、与父亲关系紧张的调查记者罗伊德·沃格尔。
《邻里美好的一天》将镜头对准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儿童节目主持人罗杰斯先生,这是一个近乎圣人般完美的公众人物,与银幕外的观众一样,被派去采访撰写英雄人物专题的罗伊德,开始也百般怀疑,试图揭露其阴暗的一面,但这次采访却无形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凭借《邻里美好的一天》,汤姆·汉克斯获得了2020年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以及美国演员工会奖的最佳男配角提名。尽管汉克斯本人在中国拥有票房号召力,但我们仍不免腹诽:罗杰斯先生可不是中国观众的童年回忆,这样一部题材冷门的小众电影,能跨越地域文化戳中大众情怀么?
如果探究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你会发现作为美国儿童电视之父的罗杰斯,不仅仅是“海外版董浩叔叔”那样简单。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苏冷战与越战阴影席卷美国,世界格局动荡不安,民众人心惶惶。在这样背景下诞生的儿童节目《罗杰斯先生的邻居》,并没有回避战争、种族歧视、死亡、离婚这些严肃社会议题,而是通过罗杰斯与手偶的互动演绎,在告诉孩子们真相的同时抚慰人心,传递积极的意义。
可以说时刻关注儿童精神世界成长的罗杰斯,在从业的三十多年中陪伴了几代美国人的童年。他对于社会个体的尊重、关注和情感投入,恰是这个时代最稀缺与宝贵的品质。
在电影行业逐步复苏的当下,观众对于重磅大片的期待不言而喻,但我们同样需要体现人性温度、唤起心理共鸣的影视作品,来点燃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邻里美好的一天》选择在这时上映,不仅疗愈如今的时代情绪,也丰富了市场观众对于电影多元化的选择需求。
疫情之后,“温暖人心”是电影最宝贵的品质
“深度调查记者与语言类节目主持人互相套话攻心,采访时被反套话反提问看笑了。”
人们常以为带有传记色彩的剧情片会比较“闷”,但《邻里美好的一天》却通过罗杰与斯罗伊德的battle传递出恰到好处的幽默,“像是雨后喝了一口凉好的热水,不会太烫,刚好温暖全身,”有观众坦言。
与家人的冲突与和解,是现代社会中最具普适性与共鸣的命题。电影中,罗伊德因为童年时母亲的去世而始终无法原谅当年出轨的父亲,而作为全美国人的“代理老爸”,罗杰斯能处理好所有人的问题,却很难面对自己的儿子。
按照故事套路,这本应是一次双向救赎,但《邻里美好的一天》选择把罗伊德放在被治愈的位置,通过他来侧描的罗杰斯,并没有如我们期待那样人设崩塌,或流露出更多脆弱的一面。
直到电影临近尾声,节目录制结束后的罗杰斯坐在钢琴前的几声低音重击,才让观众意识到在“圣人”光环背后,是一个有脾气的普通人,他同样需要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内心的平和。
这多少令人有些心疼。正如一些网友的评论,在这个充满偏激、怀疑与愤世嫉俗的时代,人们需要罗杰斯这样至真至善的存在。但夜深人静时,谁又能顾及他的感受呢?他能做的也只是在灯光行将消失前,在钢琴上拍下那几个不和谐的低音。
反套路还体现在叙事结构与视角的创新上。电影中的转场大多通过童话般的微缩景观呈现,观众跟随着罗伊德的视角一起经历与罗杰斯先生的相识、相知、冲突与和解。
但随后我们会发现,整个情节是包裹在《罗杰斯先生的邻居》这档节目里的,罗杰斯才是将故事娓娓道来的人,再加上罗伊德进入玩偶世界的剧情,整部电影呈现出“戏中戏中戏”的错落感,让观众直面第四堵墙被打破后的冲击。
不知不觉人们发现,罗杰斯虽然是少儿节目主持人,却在教会大家成年人也不敢去面对的真相。比如,“即使成年人制定了计划,有时候结果也并不如我们所愿”;又或者“这很奇怪,但有时原谅我们所爱之人是最难的。”
英雄可以不是救人于水火,而只是简单的一句“I like you just the way you are”。正如一些观众所言,影片中罗伊德从罗杰斯那里得到了成长和释放,对戏外的观影者来说,也是一个探寻自我的人性之旅。
“虽然看的过程情感起起伏伏,但又有一种非常平和的感觉,似乎自己也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了,”一位走出电影院的观众觉得。
图文综合自:伽拾传媒 一起看电影
编辑:陆纾文
责任编辑: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