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真挚、话语轻柔、两个深深的酒窝,王克荣给人的第一感觉就像邻家大姐。“我的工作就是为艾滋病病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的护士长,王克荣每天都要与艾滋病“零距离”。
她的手机从不离身,24小时开机,存储了700多个艾滋病患者的电话号码,随时解答、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她的电话成了艾滋病患者的求救热线,她被喻为“艾滋病患者的知心大姐”;她总结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生理支持监测——心理情感支持——社区关怀管理”的艾滋病门诊护理模式;她的足迹遍及中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培训艾滋病基层护理人员近万人,培训志愿者2万余人。
2月26日,全国妇联公布最新的“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王克荣获此殊荣。
认识艾滋病,走近艾滋病患者
1984年王克荣来到北京地坛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工作,先后护理过肝炎、痢疾、水痘、麻疹、伤寒等20多种传染病患者。1997年,王克荣所在病房开始收治艾滋病患者,当时大家对艾滋病还处于比较恐惧的状态,每次进病房就会用帽子、口罩、隔离衣“武装”自己。
王克荣接触的第一位艾滋病患者是一个因烧伤大量输入血浆而导致感染的山西老李。老李因为是烧伤,变形的容貌、胳膊、手,让人心生恐惧。陪老李住院的是他的妻子,他妻子把老李的故事告诉了王克荣。
原来老李在一个炼钢厂工作。一次车间发生了爆炸,为救同事、抢救设备,老李被严重烧伤。在后来的治疗过程中,因为输注了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浆,造成了艾滋病感染。听了老李的故事,王克荣被眼前容貌变形的老李的故事感动了。她觉得,老李就是英雄,值得所有人尊重。
王克荣从和病人的接触中,逐渐走近了艾滋病患者、对艾滋病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她暗下决心,要为他们多做工作。
用手机来拯救生命
2010年,艾滋病患者小夏因车祸股骨粉碎性骨折,被紧急送到离事发地最近的一家医院准备手术。然而,就在为他进行各项术前准备时,一张术前例行检查的化验单却让在场的医护人员停下了手中的工作,患者是HIV阳性,而这家医院从没有为艾滋病患者做过手术!
小夏拨通了王克荣的手机。王克荣仔细询问了小夏的病情后,马上报告自己工作的北京地坛医院。在上级单位的积极协调下,北京地坛医院紧急成立专家救治小组,及时为小夏实施了骨髓干髓内针固定手术。手术很成功。小夏在出院前一天来到王克荣的办公室,高兴地对她说:“等我的腿完全康复后,我要做一名志愿者,去帮助更多的人。”
王克荣的手机里有700多个艾滋病患者的电话。“护士长,我的手被鱼刺拉破了,有事吗?鱼还能吃吗?”王克荣每天24小时开机,接听患者电话,为他们提供帮助。
领会南丁格尔精神,创新艾滋病护理模式
2002年,王克荣来到英国伦敦晨曦医院学习了一个月。休息日,同事们约王克荣去郊外游览,王克荣拒绝了。她两次来到南丁格尔纪念馆学习、参观。感受南丁格尔护士鼻祖献身护理事业的精神实质“人道、博爱、奉献”,体会着这位伟大的女性放弃优越的贵族生活,挑战自己,在克什米尔战地医院开创护理事业的创新精神,她边看边流眼泪,深深地为这位伟大女性的事迹而感动,她下决心要好好地向这位受人尊重的护理界创始人学习。
回国以后,她将在英国学习到的艾滋病护理知识,结合国内的情况,总结出了适合本国开展的新的艾滋病门诊护理模式,即:艾滋病患者生理支持监测—心理情感支持—社区关怀管理的护理模式。
这种护理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医院艾滋病门诊护理模式,护士在承担治疗任务的同时,还履行教育、管理、咨询、培训等职责,成为密切联系医师、药师、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志愿者的核心。在这种护理模式下,艾滋病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还得到心理支持、药物使用、家庭护理、社会救助、同伴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帮助。
王克荣从繁忙的工作中体会到,自己能力再大也是微小的,必须要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在她的影响下,丈夫、女儿都成了艾滋病工作的志愿者。她深入30家学校、社区、工地进行宣传,受益人数高达数万余人。红丝带之家的志愿者也从几个人发展到上千人,如今,在册登记的志愿者就达到1000余人。
2017年,王克荣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她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希望通过自己的代表身份,积极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健康中国,为艾滋病防治事业、特别是在艾滋病反歧视方面做出更多努力,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让更多的人投入到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去,为健康中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