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
清明,是一个有“土腥味”的节气。清明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谷雨清明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每到清明时节,气温变暖,春暖花开,降雨增多,春耕春种即将开始。气清景明,风和日丽,清风拂面,人们脱去重装,满心欢喜,远足踏青,游走在松林竹海处,穿行于潺潺溪流畔,沉醉在鸟语花香中,仰卧草地,极目望去,天地间一片万象更新,内心也就自然因通透而一片清明。清明不仅接地气,而且孕育着美好的未来和希望。
清明,是一个有“仪式感”的节气。清明节是由“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融合而成的重大节日,习俗活动丰富多彩。“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离死别处”。这一天,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祭拜亲人,寄托哀思,感悟生命的意义、领悟生活的意义,也是清明传统节日的应有之义。“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竟出垂杨里”。这一天,人们在放风筝、荡秋千、打马球的乐趣中,培养勇敢精神,激发进取之志。“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这一天,人们掸除心灵之灰尘,寻找精神之力量,在传承美德中让自我多一些明净与淡泊。
清明,是一个有“文化气”的节气。《淮南子·天文》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清明文化已经有2500多年历史,祭奠、缅怀、感恩、追思,踏青、折柳、沐浴、吟咏,无不饱含国人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对人间大爱的珍视呵护、对人生价值的道德判断、对文化理想的不懈追求。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也是受清明文化的影响。清明节丰富的文化特性,既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更是弘扬民族精神的舞台。如今,清明节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定为国家法定假日,并被赋予生命清明、政治清明、生态清明的新的时代内涵,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清明,是一个有“家国情”的节气。慎终追远,以明今日之事。“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抷热土一抷魂”“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每每谈起国家英雄、民族先烈,习近平总书记都难掩真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十余次来到革命老区追忆先烈,祖国的山山水水都曾留下他缅怀先烈的足迹。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清明时节,我们祭奠自己逝去的亲人和祖先,更要祭奠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缅怀先烈们为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让每个人的家国情怀在清明祭祀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清明,为了祭奠,更为了前行。让我们在缅怀前人、感悟生命的同时,不忘初心,积蓄更多继续前行的精神力量。
来源:中安在线
编辑:施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