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中国民营商业运载火箭成功实施首次入轨发射。此次成功,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实现哪些新突破?我国商业航天领域正经历何种“成长烦恼”?全球商业航天领域“百舸争流”,我国企业如何发展壮大?“太空经济”红利离大众还有多远?
中国火箭民企入轨发射首次成功
此次发射的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由航天民企、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中国火箭民企首次成功实施入轨发射,并实现“一箭双星”。火箭采用三固一液的四级串联构型,是截至目前中国民营商业航天界起飞规模最大、运载能力最强的运载火箭。
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特聘教授张晓敏表示,此次“入轨发射”具有里程碑意义,表明中国民营商业航天运载火箭真正具备太空运送能力。
此前,我国火箭民企已获多项重大技术突破。
民营火箭企业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天鹊”TQ-12液氧甲烷发动机近日100%推力试车圆满成功。同为民企的九州云箭(北京)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首台全尺寸涡轮泵介质试验今年也获成功,标志着中国在火箭发动机关键零部件领域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迅速发展。截至2018年底,国内已注册的商业航天公司已达百余家。2018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融资额已接近36亿人民币,较上年增长67%。
星际荣耀新闻发言人姚博文表示,民营企业相关业务高度集成,有利于突破固化的分工壁垒,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火箭成本。
“吸纳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能拓展中国商业航天应用范围。”蓝箭航天CEO张昌武说。
产业仍处“初创期” 低水平重复建设仍存在
民营商业运载火箭已经上天,家门口的太空旅游是不是也已近在眼前?
“商业航天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姚博文表示,我国相关领域还处在“初创期”。
近年来,国家发射场已向航天民企打开大门、民企研发的微纳卫星成功上天、民企设计的火箭发动机核心涡轮泵成功通过测试……中国民营企业已经开始到太空“创业”。多名专家提醒,虽然发展迅速,但我国商业航天产业与全球领先企业在“内力”方面仍存较大差距。
从时间上看,比起国外领先企业十余年的积累,国内火箭民企最长只有近五年的历史,仍显“资浅”。另一方面,由于相关领域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和资金,牵涉如国家安全等诸多重大事项,大大提高了企业与资本的进入门槛,减少了企业数量,使产业略显“单薄”。
此外,有专家透露,一些企业在发展思路与方式上也存在问题。中国科学院空天飞行科技中心主任杨毅强说,存在个别企业热衷于纯概念炒作、击鼓传花式资本炒作,有的甚至借商业航天之名,变相跑马圈地,行房地产之实。也有企业被资本利益“捆绑”,反复进行低层次低水平建设,导致技术创新困难,陷入僵局。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必须避免盲目扩张与低水平重复。”杨毅强说。
降低成本、加速立法、强化创新助力发展“太空经济”
“太空对于大众而言已不再遥远。”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空间工程部部长张兆勇认为,商业航天是培育太空经济的重要手段。
日前,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等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旨在“引导商业航天规范有序发展,促进商业运载火箭技术创新”。业内人士表示,国家政策为产业爬坡过坎提供了重要助力,但商业航天发展依旧面临一些现实问题。
记者了解到,当前企业发射实务中,作为发射人的火箭企业除了要为客户提供火箭定制、生产、发射、测控服务外,还需要承担协调发射场及空域安全等服务内容。“这就好比要求一家运输公司,不但要为客人运货,还必须得修公路铁路机场等设施。”一位企业人士说,“企业负担太重”。此外,发射保险费用承担方式不合理问题也备受关注。
航天加工程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雨霏认为,产业具体问题的背后是诸如市场化程度不够,立法存在缺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她建议,应尽早出台航天法,通过建立航天基本法治框架,明确部门职责,统筹各方资源,并依法建立健全商业航天市场准入退出、安全监管等各项重要机制。
杨毅强认为,应将60多年积累的技术体系、产品体系、人才体系等传统航天基础,通过激励机制,快速转化成商业航天产业链体系和人才模式,再造商业模式、研制流程、供应体系。
张兆勇说,随着我国商业航天产业不断壮大,全社会将越来越多地享受太空活动创造的产品和服务所带来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