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历史研究院研究员 夏春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就如何认识历史、研究历史,如何以史为鉴,更好地把握当下、走向未来,作了深刻阐述,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精髓,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光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我们在新时代开展历史研究、繁荣发展历史科学提供了基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如此频繁、集中、系统地论述历史科学,这在改革开放至今的历史上极为罕见;在党中央直接关心、筹划下成立国家级的专门的历史研究机构——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这在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历史上都还是第一次。这些都说明历史研究在新时代受到空前重视,享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系列重要论述,抓住机遇,奋发有为,不辱使命。这里简要谈三点学习体会。
一是要在全社会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新中国成立给历史学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明确了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确立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澄清了若干重大理论问题,尤其是科学解答了历史学为谁著书立说这一根本性、原则性问题,进而为研究工作树立了正确导向。
学术导向是个大问题,与政治方向、价值取向是连在一起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以上这些,是我们回顾总结鸦片战争至今近180年历史得出的必然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个完整概念,所谓“中国特色”,指具有中国特点、切合中国国情、符合历史发展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目前,我国发展正处在关键节点上,全党全体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显得至关紧要,而这四个自信,都与科学、正确地解读历史紧密关联。说到底,这是涉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大问题。事实胜于雄辩,历史不容歪曲。史学工作者要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是重视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智力支持。
重视吸取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郭沫若写《甲申三百年祭》,毛泽东同志十分赞赏,将该文作为延安整风文件看待,便是一个例证。今天,继续推进我们的事业、解决好我们在前进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需要以史为鉴,汲取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需要树立世界眼光,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当代史学若想具有生命力、体现影响力,就必须顺应时代需要,有意识地加强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积极回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多做一些建设性、创新性研究,力戒那种选题无足轻重、搞繁琐考证、范围狭窄、内容空洞的学究式学院式研究。司马迁写《史记》,司马光著《资治通鉴》,都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北宋大儒张载有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身处新时代,我们的胸襟应当不比古人逊色,应当比古人更加开阔。
历史理论研究所是中国历史研究院唯一新建的研究所,我们力求在学科设置上打通古今中外,注重大历史、长时段研究,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理念。
三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历史学的发展总体上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对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史学、公民社会理论以及新清史、全球史研究等,我们要有鉴别,决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决不能邯郸学步、鹦鹉学舌。特别是中国史研究,其学术根基、学术中心理应在中国。我们要有这种自信、底气和气魄,要主动引领学术潮流、推进学术创新,积极掌握学术话语权。举例来说,历史理论所研究外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是为了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旨在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致力于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
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意义重大而又深远。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中心设在历史理论研究所。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努力,为推进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为大力彰显历史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系作者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