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求学,在火车上熬十几个小时的硬座,是为了团圆。
异地工作,加班开会时悄悄打开抢票软件,是为了团圆
外出打工,与同乡跨越千里骑摩托车返家,也是为了团圆。
流动的中国里,无数个踏出的脚印都在期待相聚。然而,有些人的迁徙从来不是为了团圆。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一个拥有着千年传统的农业国家迅速地转变为一个开放的现代化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无数国人怀揣着对国家的忠诚、对社会的理想,相应号召、远离故土,踏上异乡的土地,远赴他乡为祖国的建设加瓦。
这一次,网易新闻将目光聚焦在这些普通建设者身上。
在近日推出的系列短视频《迁徙的人生·中国制造往事》中,网易新闻呈现了五个不同时期内的“迁徙的人生”,影片旨在通过镜头的记录,寻找那些隐没在宏大叙事中看似平淡,却值得铭记的深刻故事。
《迁徙的人生》第一集:我为原子弹做后勤
故事中的李修福,今年已经91岁高龄。
32岁那年,一次谈话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组织决定,将他从山东抽调至青海,支援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建设。
身为父母的独子,妻子和四个孩子的依靠,他没说不字,就服从了。从此踏上茫茫戈壁草原,把自己的青春永远留在了异乡的土地上。
《迁徙的人生》第五集:杭州湾上的筑桥人
故事中的李兵,只有在八到十五岁那几年生活相对稳定,参加工作以后,便跟随各个路桥工程项目在全国东奔西走。
当许久未见的孩子见到他都害怕时,他是内疚的、心酸的。
当为每一条路、每一座桥留下身影时,他也是骄傲的、欣慰的。
除此之外,系列短片中还呈现了远赴苏联学习,带回先进经验的技术员;在崇山峻岭中修建铁路的女爆破手;一生扑在水电工程上的工程师等多位建设者的经历。
通过《迁徙的人生》,观众不仅可以从中看到为中国建设而付出的鲜活个体,也能感受到充满人文关怀的记述视角。历时5个月,辗转10余座城市,网易新闻秉承“有态度”的一贯原则,细心打磨出一部部富含温度的影片。
它以“迁徙”这一话题为主线,将镜头对准伴随共和国70年共同成长的普通人,呈现着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交织,观照出一个个“中国制造”奇迹背后的个体艰辛与付出,以及那些平淡却不平凡的荣光与梦想。
在流量至上的年代如何抓住观众的眼球,是每个创作者和平台都在思考的问题。这一次,网易新闻选择深耕这些值得被记录的故事,洞察故事背后的人心,通过血肉充实的优质独家内容交出了一份有温度的答卷,而这恰恰也正是赢得用户真心的不二法则。
来源:网易新闻学院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