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扬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中外古今长篇小说里,这是最为著名的发端之一。托尔斯泰认为自己的《战争与和平》并不是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才是真正的小说。作品中的众多人物,都写得饱满、鲜活,层次丰富。通篇叙事用第三人称,但在描写不同的人物时,其行文的风格、语调和节奏都不尽相同。第七章里描写安娜的手法,已经开了日后如詹姆士·乔伊斯、维吉尼亚·伍尔芙和威廉·福克纳等英美现代派作家笔下的“意识流”的先河。这部长篇小说,历来被认为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登峰造极之作。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它是一部“无懈可击的完美的作品”。福克纳也说它是有史以来写得最好的小说。向来对前辈作品极为苛刻的纳博科夫,对于此作更是赞不绝口,认为它“代表了托尔斯泰风格的全无瑕疵的魔术”。美国记者、专栏作家赞恩(JohnPeder Zane,1962年生)敦请包括诺曼·梅勒、乔伊斯·卡罗尔·欧兹在内的125位著名英美作家,列出他们意中的十部史上最佳文学作品。评选结果在2007年1月的《时代周刊》发表,《安娜·卡列尼娜》名列“十大佳作”之首,堪称实至名归。
这幅油画创作于1904年,出自俄国画家曼尼泽的手笔,由西伯利亚西南部鄂木斯克市的美术馆收藏。曼尼泽(ГенрихМатвеевичМанизер,1847-1925)出生于波罗的海地区,青年时期入莫斯科艺术学院习艺,求学期间就得过很多奖项。1872年他迁居圣彼得堡,又在首都的艺术学院深造五年。他的绘画创作题材广泛,很多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画中的安娜,一对迷茫出神的大眼睛,反衬出消瘦憔悴的面庞。搭在斜立的椅背上的右手与拄颏的左手,僵硬的姿势里透出几分神经质的焦虑。穿着打扮于雍容华贵之中,略显凌乱。整个画面上色彩的搭配与光线明暗的对比,处处见得出画家描摹人物心理状态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