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一篇来自西班牙的文章——《一封写于2070年的信》:现在所有的河流、水库、池塘和地下水都已经被污染或是早就枯竭。周围随处可见的只有沙漠。曾经每个成人一天的最佳饮水量是8杯,现在只能喝到半杯。由于干燥缺水,20岁年轻人的肤质看上去像40岁一样。人的平均寿命是35岁。水不可能被生产出来,氧气也因为树木稀少而变得日益稀薄,新生代的智商也随之降低。水成了人们最为渴求的珍宝,黄金和钻石已经一分不值。作者在“信”中“介绍”自己时年50岁,“但看上去就像85岁。”“我患有很严重的肾病,因为我很少喝水,我知道我已经来日无多,现在我属于这个社会中最老的人群。”他“回忆”自 己5岁、也就是2025年的时候,“公园里栽满了绿树,家家都有漂亮的花园,我可以在花洒下面痛痛快快洗上1个小时的澡;现在我们只能用湿毛巾沾上矿物油擦洗皮肤。那时女孩们都长发飘飘,风姿绰约;现在的她们只能剃光头发,才能避免用水洗发。”他的女儿听了他小时候的故事问:现在为什么变成这样?“我如鲠在喉,无法不感到愧疚,我们从来没有把大自然的警告当回事。而现在,轮到我们的下一代来付出高昂的代价了。”“信”的最后作者写到:“我多希望时光能够倒转,回到还可以做些什么拯救地球的那个时候,希望整个人类都能够深切理解这一切……”
我把“信”剪下来,巴掌大一薄纸,拿在手上却觉有巨石般沉重——这虽是篇“预言”,但它虚远吗?
环境恶化是世界性的紧迫问题。1972年联合国就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呼吁各国政府和公众为改善环境,造福全体人民和子孙后代共同努力。这封来自西班牙的“信”格外触动人心的,是作者女儿“现在为什么变成这样”的哀叹和作者对自己漠视大自然的警告、恣意挥霍资源而让后代承受苦果的“愧疚”。这,不是在警示当下的我们吗?环境问题政府要担起责任,而作为消耗自然资源的我们每一个人同样责无旁贷。有同胞到德国旅游,饭后剩了不少菜肴,邻座的德国人看不下去,厉声斥责。同胞却不以为然:“用的是我的钱,关你什么事。”德国人反驳:“钱是你的,物质是大家的,浪费的是人类的资源!”前不久上海东方科技论坛聚焦“微塑料海洋污染与控制”问题,揭示的现象令人愕然:我们几乎每天用的洗面奶、沐浴露之类的 日化产品中不可降解的微塑料大量排入大海被鱼吞食,90%鱼类样本已发现这种微塑料,成为鱼儿的慢毒药!2015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一项报告也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49%的海洋动物消失了,过度捕捞是主要原因之一,之所以过度捕捞是因为人类对美味的贪欲。
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日子过好些无可厚非,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消耗资源。实际上,过度消耗物质与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并无必然关联。92岁谢世的王永庆是我国台湾地区首富,他吃饭的原则是简便,午餐和员工一样一份盒饭;穿的原则是整洁,一双运动鞋要穿好几年,一条毛巾用得起毛了还舍不得换新的。他常说:“虽是一分钱的东西,也要捡起来加以利用,这不是小气,而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警觉,一种良好的习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有类似理念,他说:“一个人只有当他用好了他的每一分钱,他才能做到事业有成,生活幸福。”
我国《“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确定适时开征环境保护税。这是针对企业的。不知对个人过度消耗环境的行为会否征税?以我国每年餐桌上浪费的粮食超过2000亿元为例,除了对当事人批评教育,是否应课税以示惩戒呢?
“地球能满足人类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谁都不愿意“2070年的信”成真,但要牢牢地把它锁在“预言”的范畴里,不让它“窜”出来,人类只有敬畏自然,珍惜自然,除此别无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