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阮入天台》
《钟馗嫁妹》
海龙
没想到,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庆祝其亚洲馆建馆150周年收官大戏的主角,是中国古代连环画,主题是“呈现与述说”——中国古画中的故事。
颇有些人认为,连环画是雕虫小技,“不登大雅之堂”。其实,这些自命风雅的人忘了:在文字发明以前,人类就是靠画图和读图来传播知识、记录文明的。从远说,上古岩壁画和洞穴画是连环画;近的来讲,古埃及的墓壁画、方尖碑刻和纸草画,中国的古陶、钟鼎和汉画像石所呈现的,也是连环画。有的数典忘祖者说连环画是从日本来的,更有人说连环画源自西方“卡通”(卡通才起源于19世纪中叶),这次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郑重其事地替古中国系列连环画正名,说明西方史家是有眼力的。
此展序言也写得相当有功力。它开宗明义地声言,在中国,文以载道,画亦以载道。在古代中国,惟社会精英、知识分子才识字,因此无论对政府还是老百姓,图画就成了最重要的政治、人伦和移风易俗的教化工具。
准此,图画就被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来呈现文化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宣传当时的主流思想与意识形态。既然古人识字者少,而图画是一种更直观的教具,那么,从宫廷的国家礼器、庙宇的画壁到勾栏瓦子等公共场所,在在都以形象呈现来完成宣教和震慑、启迪的文化使命,也就不足为其了。甚至有的古代连环画还早早地具有了商业效果。
随着文明进步和科技发展,从汉唐壁画延展到宋代,出现了插图版画,展示文人个性的绘画开始能批量呈现。再到后来,书籍印刷业大盛,水浒叶子、绣像、连续故事画等逐渐成了画家、文人的专擅,这些“图说”影响了从庙堂到草根的所有中国人……
古连环画是一条跟用文字呈现的文学相辅相成的平行线,它也是宝贵的视觉人类学资料。这次在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的连环画,除了展现古代中国主流文化,更可贵的是如历史的风俗画卷一般,也保存了活色生香的民俗———当时没有摄影术,不管史书上对世态人情描写如何精致,它毕竟是间接的、非直观的材料。若想仔细体认古人的所思所想和生活中的细节,这些画面上直观的物化呈现更是弥足珍贵的。
古时对形象记录和传播全靠图。但可惜除了庙宇和公共场所壁画和宣传画(大都毁于兵燹战祸,今天已几无迹可觅) 等外,文人创作精品多存在书斋或收藏于历代皇宫,而这次大都会博物馆的集中展示让我们饱了眼福。
本次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呈现与述说”分为三大类:其一是古连环画,第二类是有上下文故事背景的主题画,第三类则是有文化符号意味和寓意性的山水、花鸟画。连环故事主题展中大量呈现了古中国的历史事件、岁月代序、战争离乱、神话仙怪故事 (参见两幅刊头作品 《搜山图卷》),和民俗、行旅、佛教和儒家的叙述-说教故事、家庭生活与友情等,内涵极为丰富。
从《晋文公复国图》 《胡笳十八拍》 《廿四孝图》 到古时节庆场景,再到 《豳风·七月》 《小雅·鸿雁之什》《伏生授经图》 《耕稼图》 《刘阮入天台图卷》 《兰亭修禊图》 《桃源胜概图》 《十王图》 《维摩不二图》 《长恨歌》,它们大多是中华文化史上耳熟能详的故事;而 《万里寻亲》 《苏武昭君图》 《归去来辞图》 《陈子昂试琴图》《阮元遗事十景图》 《后赤壁赋图卷》 等则从各个角度展示了不同时代的生活全景、个人境遇,更是文人作品寓意的直接的呈现。这里展示的不仅仅是画作,而且有着文化史、风俗史、伦理价值观、审美及心理认识作用等多重含义。
值得特别注意的展品还有驻清廷意大利画家郎世宁作品及组画 《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 系列画卷。郎世宁参加过 《乾隆南巡图》 巨幅长卷创作。而这次,还展示了1750年清廷击溃东土耳其之战乾隆皇帝亲自定制的连环画作。当年乾隆帝为了宣扬其武功,特聘请四位欧洲传教士精心制作攻克东土耳其斯坦的铜版画,并在法国巴黎皇家印刷厂印制来传播。那时尚未发明战场摄影术,故而由绘画真实记载了当时惨烈雄壮的战争场面。整个画面非常宏观和写实,如广角摄影一般,以广袤的透视构图作保真手段,在中国图画中殊为罕见。大都会博物馆为此次展览做了很多工作,甚至从世界其他博物馆借了参照物来丰富其展出。
除了文人作品,这次展出也着眼于一千多年来插图传统之延续,以史为线索,着意介绍了自宋明以来由印刷术传播的连环画作品,从童书、教材到 《水浒传》 木刻、《西厢记》 插图等,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总之,此次展出极大地突出了中国古连环画叙述性的绘画风格,有的作品甚至是复调式叙述,不同特色中一以贯之的是中国风格。
中国古连环画题材和体裁浩如烟海,西方研究者毕竟视界有限。其实,早在原始社会中国就有了叙述性绘画作品。就算对这些史前史料追溯不及,至少汉代画像石里面有大量的故事,马王堆漆棺也有多幅连续图画,而敦煌壁画《鹿本生》 《割肉贸鸽》,佛教俗讲和变文故事插图也很普遍,至于后来 《列女传》、南唐五代 《韩熙载夜宴图》、宋代 《清明上河图》 等都可以是这方面的显例。因此,这个展览仍颇有可待挖掘之处。
对我个人而言,最遗憾的是,因为是以“古画”为题,新中国的连环画作品就付诸阙如了。如果能呈现出刘继卣、王叔晖和上海连环画派顾炳鑫、华三川、贺友直、戴敦邦等的作品就更棒了。我记得文汇报笔会去年夏天介绍中国美术馆的连环画大展“故事绘”时,曾登了一幅刘继卣先生的 《闹天宫》;前不久汪家明先生回忆人美社老编辑姜维朴的那个版,刊头作品是王叔晖先生绘的 《西厢记》 (那幅草稿特别有意义);至于贺老和戴先生的作品,以前也在笔会版面上见过……我们都没有忘记这些大家,这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