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军
钱基博 《谕儿锺书札两通》:“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 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心尤慰!清识难尚,何如至德可师!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光华半月刊》第四期)
按,此札因锺书之故,已广为人知,但札中“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云云,语实有所本。《后汉书·马援传》载援诫兄子书云:“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効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効也。”
又三国时的王昶诫子侄,亦模仿马书,《三国志·魏书·王昶传》 载其书云:“颍川郭伯益,好尚通达,敏而有知。其为人弘旷不足,轻贵有馀;得其人重之如山,不得其人忽之如草。吾以所知亲之昵之,不愿儿子为之。北海徐伟长,不治名高,不求苟得,澹然自守,惟道是务。其有所是非,则托古人以见其意,当时无所褒贬。吾敬之重之,愿儿子师之。东平刘公幹,博学有高才,诚节有大意,然性行不均,少所拘忌,得失足以相补。吾爱之重之,不愿儿子慕之。乐安任昭先,淳粹履道,内敏外恕,推逊恭让,处不避污,怯而义勇,在朝忘身。吾友之善之,愿儿子遵之。”
子泉先生谕儿时,意中必有此二书在。王书所云郭伯益名奕,为郭嘉之子,郭嘉以“不治行检”,尝为陈群所劾,则其子的为人,也就可想而知。任昭先名嘏,据云是神童,著书三十八篇。徐伟长(幹)、刘公幹(桢)并为“建安七子”,是大有名的人,徐幹著有《中论》,曹丕《又与吴质书》称他“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刘桢则因为放诞,平视了那位甄夫人,差点儿被曹操杀了。据此,则王昶之所言,似乎是确有道理的。只是王昶所诫子侄,如王沈出卖高贵乡公,为史家所鄙,王浑为争功而轧王濬(二人传均见《晋书》),也说不上有道君子;则王昶之所诫,看起来固然不错,却也没生什么效。
马援所说的龙伯高名述,本是山都长,因为马书那样赞他,当时便被擢为零陵太守;杜季良名保,为越骑司马,则以马书之微词,而被免了官。所以注《三国志》的裴松之持议云:“援诫称龙伯高之美,言杜季良之恶,致使事彻时主,季良以败。言之伤人,孰大于此? 与其所诫,自相违伐。”我认为是中其肯綮的。从来以道德相标榜的,每易陷入悖论,这是因为,德在行不在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五谷生焉”,一宣之于外,其内自有所不足了。所以以裴氏之语,质之子泉先生之前,就算此老长于驳辩,“笔端有口”,料想亦必为之语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