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军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为起点,到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广播《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为终结,历史进入了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的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松江不仅见证了日军的滔天罪恶,而且是淞沪会战期间大规模阻击日军的最后正面战场。上海沦陷后,不畏强暴的松江人民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指引下,以多种形式反抗日伪统治,坚持抗战,迎接胜利。历史告慰中华山河,古为一方文化沃土的松江,也是近代燃烧抗日烽火的一方红色热土。在这片富有红色文化温度的土地上,传唱着伟大民族崇敬英雄、伟大抗战锻造英雄的历史颂歌!我们欣慰地看到,无论是志在四方的松江儿女,还是战斗在云间的抗日救亡志士,无不挺直不屈的民族脊梁,用炽热的爱国情怀大写光明终究要战胜黑暗的红色史诗。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四、从中国人民浴血抗战的光辉历史,看铁血云间,红色烈焰,熊熊燃烧。
(一)松江之战,抗日将士,血染鲜红战旗。面对灾难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抗日方针,积极倡导并大力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党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有利抗战的政策,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初期表现得比较积极。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在抗日战场上作出了大量牺牲,在松江之战中壮烈成仁的国民革命军陆军67军军长吴克仁,就是国家民政部首批公布的300位著名抗日英烈中的一位。淞沪会战中的松江之战,是一场决定中国军队能否顺利撤退的重要战役,用《谷牧回忆录》的话说,"松江之战是我国军队大撤退之前的最后一幕"。
△ 松江米市渡
发生在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的淞沪会战,先由冯玉祥将军指挥,后由蒋介石自兼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相继投入70余个师约70万兵力。战役分为三个阶段,即上海守军向日军发动反击,进攻虹口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为第一阶段;敌我双方大批援军到达,日军由守势变为攻势为第二阶段;10月25日大场失守后,战役进入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第三阶段。可见,松江之战是继上海四行仓库八百壮士坚守四昼夜后、发生在上海西南方向坚守三日、掩护中国军队撤退的最后一场大规模阻击战。1937年11月5日6时50分,日军三十余艘军舰从杭州湾金山嘴、金山卫一带全线登陆,第二天凌晨推进至松江米市渡后越过黄浦江,大举向松江城扑来。
△ 松江火车站
此前几天,亦即1937年10月28日,蒋介石针对淞沪会战出现的不利战况,在松江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对第三战区师长以上将领训话。据淞沪会战中任第八集团军兼右翼军总司令的张发奎回忆,会场设在松江车站的一节列车上,与会将领普遍认为上海再也守不住了。此时,身穿毛皮大衣的蒋夫人突然从上海来到,她说若能再守十多天,中国将赢得国际同情。笔者推想宋美龄的说法是有根据的。因为几天后亦即1937年11月3日至24日,将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九国公约国际会议,调解中日冲突。为什么抗击日军的淞沪会战能得到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想来有以下原因:首先,上海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共同战场,九国中除日本和德国外,大多站在反法西斯的立场上。其次,世界列强在上海都有各自的巨大利益。30年代中期,上海已是超过350万人口的远东最大城市之一,且拥有租界的特殊背景,世界列强都想把控上海、充分利用,故对张开血盆大口欲独吞上海的日本大为不满。事实证明,上海沦陷为孤岛时期,虽然四面被日军围着,但租界经济畸形繁荣,全国多数轻工业产品仍然从上海口岸输出。可见中外各方都很看重上海的经济地位和战略价值。然而,不仅日本和德国拒绝参加布鲁塞尔会议,而且日军铁了心地要将上海变成埋葬中国军队的坟墓,加紧进攻,不断扩大战果,因此有了中国军队大撤退的最后一幕。在淞沪会战大部队能否安全撤退的最后紧要关头,67军军长吴克仁、40军军长郭汝栋等接到"死守松江县城三日"的命令。
若问为什么要死守松江三日?因为松江所处的交通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这里扼苏浙交通之要道,握沪杭铁路和黄浦江两大水陆交通枢纽,县境之东和西南方向距海不足百里,境内又有佘山等战略制高点可控一马平川。松江清末已通火车,1932年筑成第一条松汇公路,1937年八一三前夕,因国防需要又征用大量民工筑通了松金公路。因此,今为上海后花园的松江,时为上海城的后方腹地,是保障大部队后撤的一条重要生命线。对于这一点,日军也想到了,他们从金山卫等处登陆,就是要在背后插上一刀,意在截断中国军队撤退后路,同时与上海日军形成合围夹击之势,妄图一举歼灭参与淞沪会战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可见能否死守松江三日事关重大。11月6日午时和晚间,受命迎敌的郭汝栋、吴克仁军长先后赶到松江城紧急布防,阻击即将兵临城下的日军。当时,郭军长带来的部队仅有120余人,所以松江之战的主战部队是67军吴克仁军长率领的一零七、一零八师等。
△ 吴克仁军长
战斗在松江城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外等地打得相当激烈,日军一次次疯狂冲击,我军一次次英勇反击,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声威。王公玙在《吴克仁军长守卫松江壮烈成仁》一文中回忆了他亲历的几件战事实况:一如11月8日下午,吴军长手里擎着一把手枪,从小南门进来,满身污泥,满头大汗,一见由城墙下来的我,一把抱住说:"老弟,你可以作证,你见过一位将官在第一线打冲锋的么?不这样怎么办!好在我活着回来,敌人也被我赶退了一大段路!"二如11月8日夜间十时至十一时前后,死守三日的任务已告达成,不断有军官请求撤退。吴军长说:"不至夜午十二时后,不算圆满完成任务",一直坚守到9日零时方下达从北门撤出的命令。不幸的是,吴军长率部撒至青浦与昆山交界的白鹤港时,遭日军便衣队袭击,壮烈牺牲。官兵们感叹,如果吴军长早撤退半小时,就不会遭此厄运。此外,11月9日夜间,中国军队与谷寿夫师团在佘山激战。据何铭生《上海1937:法新社记者眼中的淞沪会战》一文载:"在一个特殊的地点,双方以惊人的方式,发生了对抗,导致了淞沪会战最血腥的一次战役,这个地方就是佘山。"这是一支正在沿公路撤退的中国军队与日军第6师团先遣部队发生的遭遇战,是否是吴克仁的部队,不得而知,但从数百名中国军人战死在这里的悲壮情形看,战斗极为血腥。1937年11月9日,日军占领松江,12日上海失陷。历时3个月的淞沪会战虽以我军撤退告终,但让日本侵略者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叫嚣成为黄梁美梦。在淞沪会战中,松江人民积极支援抗战,如八一三事变后,设立临时收容所,接待从上海疏散的难民;又如红十字会救护队以及慈悲为怀的僧尼等冒着被日机轰炸的危险,救死负伤,表现勇敢。
△ 日机轰炸松江城
(二)松江沦陷,山河破碎,百姓苦难深重。打开尘封的记忆,重温日军在松江犯下的滔天罪行,往事不堪回首。在1937年8月16日至11月16日的2个半月里,日机对松江城投弹数百枚,千年古城,被炸得千疮百孔;十里长街,被炸成一片废墟,诸多工厂、商店和学校等被炸毁。抗战前,松江城内有工厂103家,在日机大轰炸中炸毁54家;中山路1000余家店铺,得以幸存的所剩无几;松江县中、光启中学等学校被日机轰炸后,各学校被迫停课、停办或迁移。据《松江房产志》载,抗战时期被毁房屋3万余间,城乡居民财产损失巨大。此外,建于元代的郡庙府城隍庙(旧址在今方塔园内),被日机炸成断垣残壁。1943年春,驻松日军劫走了元代孔庙近百件祭器,还有民间收藏的一批古玩和名人字画等珍贵文物。
日军活埋我乡民
日军在松江犯下的屠杀暴行更是泯灭人性,令人发指。一如大肆轰炸松江城。八一三事变后,日机多次轰炸松江城,炸死炸伤平民千余人;二如轰炸松江火车站。1937年9月8日上午,日机在松江火车站上空投下数枚炸弹,炸死乘客300余人,伤400余人;三如石湖荡袁家埭有个日军杀人场。1937年11月8日傍晚,一队日本兵从铁路上拦下24位逃难的老乡,赶到袁家埭李其生家的场地上,活活用刺刀刺死。四如日军在泗泾松鹤茶楼大屠杀。1937年12月17日这天,惨遭日机炸死和被日军杀害的泗泾镇居民多达500余人,其中在松鹤楼茶馆被日本兵用刺刀捅死的遇害者多达274人。松鹤茶馆茶客和店主皆遭屠杀。五如新浜钱家草村有个日军杀人坑。1938年3月3日下午,钱家草村(今新浜镇赵王村)小茶馆有60多人像往常一样喝茶谈山海经。松江县枫泾区(今属金山区)伪维持会长、大地主彭霭堂因上年在钱家草村收租甚少,欲借刀杀人以示威,领着一队日本兵包围了小茶馆,将人统统赶到茶馆东侧田野里,强迫村民先挖了个大坑,赶下去43人,然后用枪扫射,再在尸体上覆盖稻草,浇煤油焚烧;随之又命令坑外21位村民运土填坑,毁灭罪证。剩余的21人被五花大绑押往枫泾,后除王永祥、陆勤余逃脱外,均被日军杀害。六如八千沟惨案。1938年3月25日,日军怀疑一艘被土匪抢劫的商船乃村民所为,在八千沟(今九亭镇朱家浜居民区)茶馆附近对村民施以暴行,杀害36位无辜百姓。七如徐家宅惨案。1940年4月20日,日军抓来20余名群众乘一条木船行抵外婆泾徐家宅(泗泾镇横港村)登陆。翌日上午,日军又抓来一批群众,将四五十人关在一间大屋子里。下午,日军酒足饭饱后叫人把烧开的水倒在两只七石缸里,然后拖出一二人吊打,再掼在大缸沸水里浸泡,活活烫死。当日军再来开门拖人时,被关押的群众拼命冲了出去,仅有10余人逃出虎口。在松江,青东大屠杀后的一幕极为悲惨,泗泾、九亭、佘山等许多村庄惨遭日军洗劫,有的村甚至成了"孤寡村"、"无人村"。日军在松江犯下的屠杀罪行实乃血迹斑斑,罄竹难书。
△ 松江老市河
为了掩饰日本军国主义并图谋长期统治中国,日伪统治时期进行了一系列奴化宣传教育。例如,松江沦陷后的第二年七月,日伪宣布松江市街河道改以日军将校命名的地方计有30余处。曾任扫叶山房编辑、后主笔《申报》多年的松江人雷君曜,撰文回忆《沦陷后之松江市街河道改名及其他》,文中说,中山路改"藤井通",县府路改"石田通",城内市河改"欣五郎川"等。这些名称,除了在《新松江报》上告示外,一一用木板醒目书写,立于路道旁;接着又于八月份强迫居民领取"良民证",并于西门、北门、东门开办日语学校3所。笔者引录上述史料,再度揭开昔日不堪回首的累累伤痕,不为别的,只想告诉世人,饱受日军蹂躏践踏之苦的松江人民,不仅会铭记历史,而且更知和平来之不易。当下回首往事,纪念抗战,鉴往知来,是为了珍视和平,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维护世界和平。此外,抗日战争胜利的光辉历史,再一次验证了早在2000年前中国就有的笃守信条:"非兵不强,非德不昌,强而不霸利天下"。
(三)碧血丹心,同仇敌忾,胜出几多英雄儿女。无论是中国的上海,还是当时近邻上海的江苏松江,全民抗战时期,都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共同战场。面对日寇的法西斯暴行,松江儿女,英勇反抗,英雄辈出;同情支持正义的世界友人,也发出了声声怒吼。
顾葆裕将军
第一个故事:赢得美国总统称赞的抗日将军顾葆裕。1907年,顾葆裕生于松江高家弄。他曾是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为航校第一期学员。北伐胜利后,选送苏联进修飞行技术,学成回国后出任中国首届航空队飞行官。后因健康原因重返陆军。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时任36师211团团长的顾葆裕,17日奉命由西安抵达上海,参加淞沪会战。不久后,顾葆裕的家园高家弄在日机轰炸松江城中被毁。顾葆裕欲加义愤填膺,指挥部队英勇作战,坚持战斗到11月9日撤出上海。顾葆裕因功晋升为36师108旅旅长。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时任中国远征军第六军预备独立二师师长的顾葆裕,率部参加了打通滇缅公路、收复怒江以西失地的滇西战役和光复腾冲战役。腾冲是云南西部毗邻缅甸的一个县城,日军占领后以来凤山作为天然屏障,修筑了坚固的堡垒群,火力强大,易守难攻。承担主攻任务的顾葆裕"沉着应战,指挥有方",在友军和盟军空军配合支援下激战26小时,攻克来凤山。
△ 1946年8月6日《茸报》刊登顾葆裕获白宫勋章奖状的报道
获悉来凤山大捷消息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从大西洋彼岸发来贺电,并由美国副总统杜鲁门代表美国政府授予顾葆裕师长"军功团"勋章,且为文称赞道:中国陆军少将、中国远征军师长顾葆裕,于一九四四年五月至九月间完成重要之任务,建立功勋。顾葆裕率领所部,越过高黎贡山脉某一峻险难攀之地点,以切断山后敌人之交通。其后以英勇之行动,攻克一俯瞰腾冲城之主要山头(注:来凤山),并于城内展开战斗,以迄最后胜利。该师之所以成功,得力于顾将军之英断与积极领导者为多,每当情势紧张之际,顾将军奋不顾身,留处便于指挥之前方。顾将军之亲临前线,常予其官兵以无上之鼓舞与信心焉。
中山小学内的夏秋生像
第二个故事:松江抗日小英雄夏秋生。之所以说夏秋生是抗日小英雄,因为他被日军残忍刺死在方塔下的那年刚满12岁;还有一层意思,他是夏家四个子女中的幼子。小秋生家住松江城内方塔西首会星桥堍,出生一个贫民家庭。夏家有子女四个,长子名菊生,在外当学徒,两个女儿在家帮助母亲做女红,聊补家用。幼子生于秋天,取名秋生。他11岁那年夏秋,日机轰炸松江,小学尚未毕业,便因战乱辍学在家。少年时代的夏秋生,亲眼目睹日军在家门口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十分痛恨。1938年腊月某日,愤怒之极的夏秋生,在方塔下层塔身白墙上写下"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八个大字。后被日本兵发现,包围了毗邻方塔的三公街,强迫居民交出写反日标语的人。不知情的居民个个摇头。因标语上的字写得有些稚气,很像是少年笔迹,日军便把家住方塔附近的少年儿童集中起来盘查,通过对笔迹,确定为夏秋生所为。日军把夏秋生推到会星桥上,逼他说出受谁指使而为之。小秋生一言不发,日军恼羞成怒,一把拎起小秋生,掷入河中。会水的小秋生潜入水中又顺流飘去。躲在远处,生怕日本兵抓"花姑娘"的姐姐,后将精疲力尽的小秋生救回家中。然而,回到家中不久,日本兵破门而入,将逃过一刼的小秋生拖至方塔下,背倚塔身,面向南方站立。一名日军军官掏出手枪顶住小秋生的胸口,用生硬的中国话叫喊道:"小孩的,你的快快地讲出来,谁叫你写的?"小秋生怒目仇视着疯狗般的日军,笔直挺立,不发一语,宁死不屈。日军军官见威逼无效,痛下杀手,手一挥,一名端着刺刀的日本兵对着个子不高、身体单薄的小秋生头部猛剌过去,脑浆喷出,血溅塔壁。千载䇄立不倒的方塔,从此记住了抗日小英雄夏秋生的英雄壮举。为传颂小英雄的光辉事迹,距方塔不远的百年老校中山小学,塑像以祀。
△ 朱孔阳在杭州万国红十字会青年会难民收容所
第三个故事:义薄云天的松江朱孔阳。朱孔阳长女德九、次子德天、次女德星,曾撰文回忆《抗战时期的朱孔阳》,是一位信念坚定、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爱国人士。据《松江县志》记,家住松江白龙潭的朱孔阳,早年加入松江同盟会支部。抗战爆发后,留守杭州,任浙江省抗战后援会常委,万国红十字会杭州分会华方总干事,主办伤兵医院和难民收容所,救护数百名抗日将士并收容、转送难民2000余人。1938年初,随难民撤离杭州,到达上海租界。朱孔阳酷爱金石书画,一生收藏颇丰,精于鉴赏。他收藏的初衷,"不只因为自己爱好,主要是为国家保存文物"。1942年,传闻嘉兴阮某欲将其祖上阮元当浙江巡抚时私藏的一块"精忠柏"化石公开出售,他生怕这一代表民族英魂岳飞精神的珍物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一边托友人叮嘱阮氏缓售,一边设法筹巨款购回。"文革"后,岳坟修复,朱老将此珍品无偿捐赠给岳坟文物管理所。中国国家博物馆今藏有一套见证马寅初、朱孔阳两位老人爱国情深的精美茶具。这套茶具是1937年夏马寅初专门托人在江西景德镇烧制后送给朱孔阳的。马寅初赠送时与朱孔阳约定,待等抗战胜利相会时,以茶代酒,共庆大捷。抗战胜利后,二老在杭州会面,双双手举茶杯,为胜利干杯。朱孔阳一生藏印三千、藏砚三百方,故有"三千三百方富翁"之号称。他守着这些宝贝,1958年后陆续捐献给了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单位。另外,还听说过朱孔阳的一个有趣故事。松江古称华亭,别称云间。朱老在抗战时期间,将云间的"间"字写成门里一月字一一"閒"。其子朱德天说:父亲改写这个字的意思是"推日出门",把日本鬼子赶出家门。
△ 杨孝述
第四个故事:支持抗战,为振兴我国科技事业作出贡献的杨孝述。松江叶榭人杨孝述,民国十八年(1929)2月,当年40岁的他,辞去交通大学教职,专任中国科学社总干事,一干就是17年。1933年创办《科学画报》,杨兼任总编辑,曹惠群、竺可桢、茅以升、卢于道等担任常务编辑,另外还组织有300多位各方面专家负责解答读者来信所提出的问题。这份杂志不仅在国内有影响,而且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国家。抗战爆发后,杨孝述经常在《科学画报》上发表支持抗战的社论,组稿出版国外版图画增刊,宣传国内外反法西斯作战实况,并出版战事特刊,介绍武器知识和飞机与防空、防化学战、防毒等战时应用常识。上海沦陷为孤岛后,他积极组织多位在沪科技界著名人士,编辑出版《土木工程丛书》、《电工技术丛书》和化学词典、水利工程学等大量图书,为抗战胜利后振兴我国科技事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据悉,蜚声中外的数学家华罗庚的第一篇数学论文,就是在杨孝述的支持下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
△ 西门宗华
第五个故事:为斯大林接见中国军事代表团团长铺路搭桥的西门宗华。西门宗华是松江张泽人,1936年被国民政府外交部任命为驻苏大使馆官员。西安事变爆发后,蒋介石被迫履行国共合作抗日诺言,派出以杨杰、张冲为正副团长的军事代表团赴苏谈判,争取支援。当时,深得蒋介石倚重的张冲恰是周恩来在国统区开展抗日统战工作的一个主要对象。周恩来特地交给张冲一张名片。名片背后留有周恩来和博古联名写的几行字。周恩来嘱咐张冲赴苏后要与时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负责人王明取得联系,但张冲抵莫斯科两周后也未能将名片交与王明。无奈之下,张冲找到西门宗华,请他相助。几经周折,西门宗华终于完成了递交名片的任务。后来,王明在自己家中接待了张冲;又经王明安排,斯大林设宴招待了杨杰和张冲。
第六个故事:美籍牧师步惠廉痛骂"杀千刀的小日本"。步惠廉牧师与松江有很深的渊源,《松江县志》宗教篇记:"基督教亦称耶稣教,清末始在本县传播。光绪年间(1895年前后),美籍牧师步恵廉经苏州来松江传道,宣统三年(1911年),基督教卫理公会在甪钓湾建造耶稣堂。"又记:"1984年,原‘步公纪念厅’(纪念来松传教办学60年的步惠廉牧师)经落实宗教政策,归还教会,是年5月整修后开堂。"另据二战期间在重庆、昆明美军情报处工作的美国人、步恵廉之子詹姆斯.伯克《先父步惠廉先生在松江》一文说,日机轰炸松江,步惠廉牧师的住所及教会诸多财产,如教堂、慕卫女校和一个基督教成人教育中心、孤儿院等遭到轰炸。时在美国的步恵廉从报纸广播中获悉消息后非常愤怒,痛骂"杀千刀的小日本",还向上帝默默祷告,一遍遍地说着:"哦!上帝!请指引我回到我的民众中去!"他克服重重阻力,回到了沦陷后的上海,回到了他最为牵挂的松江,做了许多有益于松江受难民众的事情,并用自己的亲历见闻,宣传日本法西斯在上海和松江等地犯下的种种罪行。
(四)党领导松江人民,坚持反日斗争,夺取抗战胜利。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后,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曾遭到严重破坏的松江地区党组织,重新得到恢复发展。抗战时期党在松江的组织发展概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抗战初期在中共青浦工委领导下,开辟"点线"工作,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二是抗战中期在中共淀山湖工委、青东工委和浦南工委的分别领导下,松江地区党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三是抗战后期党组织发动群众抗缴军米,开展反饥饿斗争,建立了松江第一个红色民主政权泗宝区公所,扩大了党在松江地区的影响,给人民群众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带来了信心和力量。
先说一说抗战初期松江等地党组织恢复和发展情况。1938年冬,中共江苏省委派顾德欢等先后到青浦顾复生领导的淞沪抗日游击纵队第三支队开展工作,并于1939年春建立子以顾德欢为书记的中共青浦工委,随即向毗邻地区包括现松江佘山、泗泾、九亭镇部分地区派出党员,开展抗日教育和地方民运工作,以隐蔽的"点线"活动发展党员,恢复建立党的地方组织;同年11月,青浦工委先后派黄竞之、黄平之姐妹以及徐虹(女)到松江泗泾等地通过办儿童识字班、妇女读书会、召开农民会议等形式接触群众,培养骨干,这年冬先吸收王仲庆入党,随后黄竞之在王仲庆家中办了一所小学,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又发展了王琴妹、王品娟等入党,建立了以黄竞之为书记的中共和尚泾支部。这是抗战初期中共青浦工委在松江恢复建立的第一个具有"红色娘子军"色彩的党的基层支部组织。
1940年7月,新四军东路军政委员会决定把昆山、嘉定、青浦3个县的工委统一起来领导,青浦工委改建为中共昆嘉青中心县委。同年10月,上级决定将中共浦东工委与昆嘉青中心县委合并,建立中共淞沪中心县委。中心县委书记先后均由顾德欢担任。同年2月,中共青浦工委派松江塔汇冷水湾人余明,又名俞学仁,到城西、天昆地区开展抗日工作,发展曹伯英等人入党,建立了以余明为书记的中共天昆区委。天昆区委又在唐家浜、东厍、松江西门外等地建立了党小组。续说黄竞之、黄平之与肖望是姐弟关系。1940年5月,中共青浦工委派肖望、黄平之回七宝地区开展工作,建立中共莘(庄)七(宝)区委,肖望任书记。肖望利用原有社会关系,以七宝小学教师身份为掩护,在莘庄、华阳桥、新桥地区与松江师范读书时期的同学奚天然、韩鸣皋等经常联系,吸收奚天然、韩鸣皋等3人入党,建立了以奚天然为书记的中共华阳桥、新桥支部。
中共华阳桥、新桥支部书记奚天然
中共叶榭支部书记蒋梯云
进入抗日战争中期和后期,党在松江的组织建设由浦北拓展到浦南地区。1941年5月,中共路南特委书记顾德欢,在叶榭蒋四房村蒋梯云家中主持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共浦南工作委员会,严克任书记,黄竞之、肖望为委员。浦南工委辖奉贤南桥以西、松江浦南和金山地区,工委机关先暂设于叶榭西北崇北庵小学。随后,黄竞之、肖望、蒋梯云吸收陈炎培、叶定远等入党,成立了以蒋梯云为书记的中共叶榭支部。为清晰了解抗战中后期松江党组织隶属关系和有关情况,用三张图表加以显示:
△ 抗日战争时期松江党组织分布示意图
1941年1月,在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皖南事变后的这年初夏,中共路南特委在松江建立了三个跨地区的县级组织,即机关驻地松江景家堰的中共淀山湖工作委员会,书记诸敏;机关驻地松江得胜港的中共青东工作委员会,书记由特派员陈正之担任;机关先暂设叶榭崇北庵小学不久后转设于泖港独圩小学内的中共浦南工作委员会,书记严克。1942年6月,日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日伪开始在松江"清乡"、"扫荡"。在以后的三年里,党组织在松江地区主要开展了下列活动:一是联系群众,发展组织。如党组织在天昆区先后发展了15个农抗小组;在莘七、天昆、和尚泾、叶榭等地先后发展党员120余人。二是发动除奸,惩处汉奸恶霸。如经浦南工委批准,镇压了依仗日伪、逼收军米的汉奸蒋步青等。三是开展抗军米、反饥饿斗争。如华阳桥、新桥、泗泾等地参与抗交军米斗争的农民数以千计。浦南张泽、叶榭地区还爆发了反饥饿、"吃混饭"的风潮。事因当地有家农户,一家三口,断炊饿死;愤怒的农民集中到伪乡保长家强吃饭。中共叶榭支部因势利导,形成声势浩大、持续半个多月的"反饥饿"斗争。数千农民涌进张泽镇,处死了伪镇长徐行之和一批伪乡、保长以及地方恶棍近20人。四是发展地方武装,建立红色民主政权。1945年6月,淞沪支队所属衡山大队120余人挺进泗泾七宝地区,建立了抗战时期松江地区第一个民主政权泗宝区公所。民主选举肖望、赵克山为正副区长。泗宝区公所辖26乡以及泗泾、七宝、莘庄、新桥4镇,所辖之地为松江、上海、青浦三县交界地区,凡部队能到达的地方都划入了泗宝区。成立大会上,中共松江工委书记雷敏作了形势报告。抗战胜利在望,插在松江的革命红旗飘扬在人民群众的心上。
作者:尹军
编辑:孙欣祺
来源:人文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