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浸润在江南文化中的上海,是一座有"根"的城市。上海徐汇区有座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标志性建筑华亭宾馆,名称中透出上海由来忆华亭的追远情怀。
一
上海忆华亭,一路扬帆远行。上海是一座港口城市,古代上海地区的第一个通商港口,是建于隋开皇年间(581一600)的华亭港,随后是唐天宝五年(746)形成的华亭港外港青龙镇港。"黄浦夺淞"后,黄浦取代吴淞江而成之为上海的黄金水道。古代上海地区的城市发展重心,也因此转移到了以上海水上大动脉为轴心的黄浦江沿岸。然而,受明代实施海禁的影响,上海作为港口的真正兴起,是在清代康熙年间开海通商以后,发展成为江南第一大港。当代兴建的洋山深水港,风鹏正举,再扬中华海上风光。一年前在电视上看过一片子,片名《上海如海》。由此想到,地处东海之滨的上海,除了海水、江水、湖水、泖水、浦水皆有外,唐宋时真有一片海面叫"华亭海",亦即众多支流汇入深阔的吴淞江后形成了浩瀚的江面,吴淞江入海口的那片海面,古称华亭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滋育了上海之根。记得上海世博会奉献给世界一个崭新理念和实践目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所谓美好的城市生活,就是要让生活在其中或来到其中的人们,在享受城市所带来的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能充分感悟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今天的上海,芳华而立,早已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然而,大树都有从小树慢慢长大的经历。追忆上海前世今生,曾经是华亭这棵历史之树上开出的花朵。
华亭地名,最早见于《三国志·吴志》。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十一月,吴孙权封右都督陆逊为华亭侯。当时,华亭是由拳县东境的一个亭,故址在今上海市松江区境内。唐天宝十载(751),唐中央政府批准划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置华亭县。华亭县域为除宝山、嘉定、崇明外的今上海市辖区。这是上海地区历史上始有独立行政区划和县级建置的开端。可以这样认为,华亭县的设立,是上海地区以一个县的历史面貌正式亮相于中国政治舞台。从此,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乡民,可以名正言顺地说自己是吴郡华亭人了。
上海地名,源自上海浦。上海浦是一条流淌在华亭县东北境的吴淞江支流。时至北宋,作为华亭县新兴商业集市的上海镇崛起,名列秀州所辖17个酒务之一。宋末元初,上海镇已为华亭县东北一巨镇。元至元十四年(1277),华亭县升府,领华亭一县,一年后华亭府改名松江府。至元二十九年(1292),分华亭县东北境5乡之地置上海县。松江府始辖华亭、上海二县。直至1927年7月,上海成为直辖市,时称上海特别市,1930年7月改称上海市。从以上历史发展脉络中清晰地看出,上海镇和上海县,一是华亭怀抱里孕育的骄子,一是华亭土地上结出的果实。寻根溯源,无论是从华亭县到松江府再到上海市,或是从上海浦到上海镇、上海县再到上海市,都有充分理由认定,华亭是上海的根。
二
溯源上海各区发展历史,以古代建县而论,古称华亭的松江,历史最为悠久。不仅如此,今松江老城,唐宋时为华亭县城,元明清时既是华亭县城又为松江府城,长期为古代上海地区的行政中心。不过,时至清代中晚期,松江府署的历史地位已非康熙南巡、两次驻跸府城那样举足轻重。雍正八年(1730),海禁大开后,分巡苏松道加兵备衔移驻上海,上海道台的地位远在松江知府之上,经常对松江府所属上海等县直接发号施令,松江知府的行政权力空间被大大挤压,实际上处于被架空的境况;尤其是近代上海城崛起后,松江府城走向衰落。民国元年(1912),撒销松江府,华亭、娄县合并为华亭县。民国三年(1914),华亭县改称松江县。
古代华亭是上海之根,当代松江享誉上海之根。如此论说,除了建置沿革上一脉相承外,还在于古称华亭的松江,确有"根"的底蕴优势可圈可点。纵论松江历史文化面貌,有的得天独厚,有的相积久远,有的缘于古为华亭县城和松江府城之故,有着一地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突出优势,可谓天人合一,历史造就,魅力独特。
先从自然生态方面来看,上海地区以山骨水肤著称的地方是松江。松江府域古有大大小小的山32座,其中以"松郡九峰"特著,均座落在今天的松江区境内。作为发源于安徽、为浙江天目山余脉的松江九峰,虽海拨高度均未超过百米,但从属江南古陆。山上不仅有上海地区最古老的自然植被,且植物种类最为丰富。上世纪初至今,仅在松江佘山,植物学家就发现了佘山胡颓子、矮竹、上海鳞毛蕨等珍贵物种。1999年秋,吴世福教授撰文说:"松江九峰是上海发现新植物种类最多的地方";"松江又是上海市最早从事植物栽培、引种驯化和育种的地方。在松江城乡种植着几乎全国三分之二左右种类的栽培植物。"2011年,上海辰山植物园落户松江并对外开放,近万种植物在辰山展露盎然生机,又为松江享誉上海之根,再添花开九峰、绿色满园的美丽景象。
再从历史人文景观和地面文物上看,松江现存有见证华亭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古建筑。松江小昆山上的二陆读书台,传承着华亭追远的古老脉息。西晋二陆文化与华亭多有关连。且不说陆机、陆云是陆逊的孙儿,华亭最早见载志书缘于陆逊封华亭侯之故;也不说卢綝《晋八王故事》云:"华亭,吴由拳县郊外墅也。有清泉茂林。吴平后,陆机兄弟共游于此十余年。"仅以陆机临终遗言"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而论,千古回荡,萦绕云间。此外,松江唐经幢和宋代方塔,以及唐宋时为华亭县衙门楼,元明清期间为松江府署谯楼的云间第一楼等存世地面文物,皆留存着千古华亭的历史脉息和可以触感的文化温度。而考古松江,又揭开了神秘一幕:距今4000年左右,由北而南的广富林文化先民,是上海最早的移民。故而感言,作为一座移民城市的上海,有着割不断的文化传承血脉。松江广富林,天下一家亲,南北融合的广富林文化,虽然只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萌蘖,却为当代上海城市精神最早注入了"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的多元文化基因。
三
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有源。我始终相信,富有乡愁情感韵味的方言和地方戏曲,是一个地方最纯真的"天性"。我同时认为,别称众多的地方,拥有积淀丰厚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文化"地标"。我甚至想像,上海之根,树大根深,有着主根可观和根系发达的根基面貌。因此,寻根华亭故土,继续在松江追寻。
打开2003年12月出版的《松江方言志》,读到我国资深语言学者王均写的一句话:上海市大部分地区旧属松江府管辖,所以有"松江话为上海话之源"说法。编著《松江方言志》的张源潜先生,在"引言"中具体阐述了以下观点:上海方言属吴方言区的太湖片(包括上海市及江浙若干市县),根据声调(调类、调值)的差异,上海方言分成五片:市区片、崇明片、嘉定片、练塘片、松江片。其中以松江片覆盖面积最大,人数最多,其下再分三个小片:松江小片、上海小片、浦东小片。以松江镇代表的松江方言与上海市区(老派)方言相比较,声韵母差异极小,只是声调上有些不同。所以从语言角度看,说松江话是上海话的源头,也是有充分理由的。
《松江县志》载,本县属沪剧发源地之一。据松江博物馆藏《瓶花斋脞录》记述,清乾隆(1736一1795年)间,已有"花鼓戏"在松江流传演唱。为沪剧渊源之一。沪剧发展到清末,受苏州滩簧影响,形成"本滩"。光绪年间(1875一1908年),著名女演员叶榭陆小妹,善唱"西乡调",驰名上海市区以西的各县农村中,成为"西帮"台柱。沪剧渊源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从黄浦江以东的南汇、川沙等县山歌演化而来,故为"东乡调";一是源出黄浦江以西的松江、金山、青浦等县花鼓戏,故为"西乡调"。据1919年重修的《张泽镇志》记载:"春秋农村聚资唱滩簧一一今之沪戏,俗称花鼓戏"。周良材先生讲述百年沪剧与松江历史,认为西乡与东乡调,都是相对于各自所处的地理方位而言,并非沪剧曲调名称;同时表明了一个观点,沪剧发源于清代松江府,松江是沪剧发源地,而非沪剧发源地之一。
施蛰存《云间语小录·松江》,开篇则云:"吾邑诸古称,当以'华亭'为正。"以政区地名论,华亭和松江是为正称。松江别称较多,一曰"云间",二曰"谷水",三曰"五茸",四曰"茸城",五曰"峰泖",六曰"鲈乡",七曰"莼乡"等。每一个别称背后,都有源远流长的故事,如松江三泖的前身,由古代谷水而来。谷水亦称长谷、泖谷、华亭谷,华亭地名由华亭谷得名。西晋陆机有"仿佛谷水阳,婉娈昆山阴"的诗句;北宋王安石有"芊芊谷水阳,郁郁昆山阴"的叹唱。松江小昆山,唐代前称昆山。另据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湖逢谷水难兴浪,月到云间便不明,松江古有此语。"松江别称还有新美如画的诗意,如取"云间"、"谷水"前一个字组成"云谷"一词,则与G60科创云廊相得益彰。当下松江,放飞梦想,飞上云端。令人感叹没有比云更美的图,没有比情更深的谷。这就是承载科创梦想的一条"云谷"之路。
松江五教俱全,其中道教是中国本土传统宗教。松江老城中有座始建年代在宋代以前的岳庙,正称东岳行宫或东岳行祠。据正德《松江府志·坛庙》载,东岳行祠别庙(即下庙)有四,一在干山,一在七宝镇,一在张泾堰(张堰),一在南汇觜城内。崇祯《松江府志·坛壝庙祀》记松江府城隍庙别庙有六。上述可证,位于华亭县城和松江府城内的道教庙观场所,具有相对较高的宗教文化地位。此外,还可以从科举、学术、文学、书画、缂丝、纺织和风俗以及赋税等多个方面,对华亭是上海之根和松江享誉上海之根的史实展开论述。可见,支撑"上海之根"立说的不仅有承前启后的建置沿革根脉可探,还有根系丰富的文化现象可观,呈现出了一个源流相续、根脉相连的"根"文化体系。如此,则有益于跳出就"根"言"根"的表面化、局限性,使传承"根"文化的时代价值得以延伸和拓展。
四
回家路上忆华亭,我往松江行。在广富林遗址考古发掘灰坑由浅入深的文化层中,显露出一幅距今5500年、连绵不断的历史长卷。考古广富林文化遗址的意义之一,在于发现和确认最早迁徙至上海地区劳作生息的外来移民文化身份,实证上海这片古老土地上,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不是一元,而是多元并存的文化现象。也许有人以为,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成果,与从上海县算起距今只有700多年的上海联系起来说事,根本不是一回事。笔者不以为然。因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同时还是文化的容器。上海有崧泽、广富林、马桥三大史前古文化遗址,不仅实证上海有古可考,而且表明上海城市根基底蕴深厚,从而为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打造卓越全球城市,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根脉文化发祥的有力支撑。再说书写上海历史,一定是从上海先民写起;对接上海成名的历史,也一定是从上海地区始有第一个建置县,有了归属已定的独立文化身份后,续写出的历史新篇章。
诚然,"上海之根"一说,并非严谨的学术命题,而是带有故土寻根的乡愁情怀,是个富有象征性的比喻说法。所以,对这一说法有些不同的声音实属正常。然而,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史实,表明观点,以防混淆视听,误导读者。我所理解的"上海之根",旨在向前追溯,说的是上海的前世,亦即上海地方名称出现之前那方滋养根脉的乡土。历史告诉后人,上海镇的"母体"是华亭县,上海县的前身也是华亭县的一部分。正因如此,我对华亭是上海之根情有独钟。
此外,松江县名最早出现的时间是1914年,今松江区上接松江县而来也是客观事实,但就此判定追溯松江区建置沿革历史,只有一百多年可说可写,便是带有主观臆断的一个错误说法。史实真相是,从松江区向前追溯建县历史至今已有1269年。回顾往事,今天的松江是唐宋时期华亭县的史脉延续,元明清时期为松江府属华亭县,至1914年易名松江县,长达一千二百多年的地方建置沿革史脉从未中断过。不仅如此,元明清时期不断分割华亭县疆土,至清代先后分建出松江府辖7县1厅,即华亭县、上海县、青浦县、娄县、奉贤县、金山县、南汇县和川沙抚民厅,其中以华亭县的历史最为悠久。所以说松江享誉"上海之根",虽非严谨的学术命题,却有充分的史实根据。
我以为今天论说上海之根,是以上海具有700多年历史为前提的,是以当下的上海地区有6000平方公里版图来对接历史的。考论一个地方是否堪称上海历史文化之根,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一是上海地区最早成陆并有先民繁衍生息的地方;二是上海历史上最早建县且为行政中心的地方;三是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并有代表性的地面文物可以应证历史的地方;四是历史文化积淀丰厚,能够代表古代上海地区文化实力并具有历史影响力的地方。衡量下来,古称华亭的松江具备以上四个条件,堪称上海之根。
上海由来忆华亭,越忆越觉得上海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进而对一座有"根"的城市,更加充满文化自信。说到底,故土寻根,是一种乡土情怀,而朴素的乡土情怀,则是一座现代都市可以回望并致远而行的精神寄托。最近几年,上海打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品牌,则是在历史回望中强基固本,发力前行,以文化魅力打造上海为国争光的丰釆颜值和走心形象,在世界城市群中形成文化大都市的核心竞争力。故,祈愿享誉上海之根的松江,历史之花后续海上玉兰芬芳,文化之果溢出华亭唱晚甘甜,为深入推进上海三大文化品牌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编辑:孙欣祺
来源:人文松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