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常会因缺失留下令人遗憾的画面,回放历史片段中的某些人和事,有些好似一幅残缺的拼图。例如上海地区最早的一部方志南宋《云间志》中,并无缂丝女红名家朱克柔的历史记载。至今,以女红行世的朱克柔,生于何年,卒于何时,无从查考。
好在金子总会发光,朱克柔的传世作品,让后世从中获取了诸多解析密码。例如,"朱缂"画面上显示有"江东朱刚制"的款识,"江东"系江南代称之一。由于长江在今江西九江至江苏南京段呈西南至东北流向,长江下游地区位于此段河道的东边,故称"江东"。又比如,有些作品署名"朱克柔"。由此得知,朱克柔,名刚,字克柔,以字行。明末清初画家、文徵明曾孙文从简,题朱克柔《山茶蛱蝶图》云:"朱克柔,云间人,宋思陵时,以女红行世,人物、树石、花鸟,精巧疑鬼,工品价高,一时流传至今尤成为罕购。此尺帧古澹清雅,有胜国诸名家风韵,洗去脂粉,至其运丝如运笔,是绝技,非今人所得梦见也,宜宝之。"又据《中国工艺美术史》载:"南宋时,制作技艺更加精巧,产地以云间(松江别称)为中心,名家辈出。朱克柔、沈子蕃、吴煦等都是缂丝名手。朱克柔的作品古澹清雅,《莲塘乳鸭图》是其代表作。"由上推论,后世对朱克柔的认知,要么来自对其作品所传缂丝女红技法的考说,要么与其作品上的钤印署名或藏品题跋等有关。
▲ 朱克柔《山茶蛱蝶图》册页和对幅题跋
话说开去,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的河北定州缂丝生产历史悠久。自宋室南渡,南宋都临安,我国缂丝生产中心也随之移至江南,从而翻开了"北有定州,南有华亭"的一页。史载宋代华亭县"富室大家,蛮商舶贾,交错于水陆之道,为东南第一大县。"继华亭县青龙镇有36坊,烟火万家,一派繁盛景象之后,作为新兴商业集市的上海镇,南宋时期已是华亭东北一巨镇。纵观终宋之世,以农业、盐业和航运贸易业为三大支柱产业的华亭县,社会经济面貌呈现繁荣发展态势,人口也由宋初的1万多户增至中后期的10万余户,"生齿繁阜,里闾日辟",村落、市镇随之增多,进而刺激了手工业的发展,一大批能工巧匠应运而生,如至今高耸的松江方塔、天马山斜塔等见证了宋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又如存世的华亭版宋刻本书,县学所椠《陆士龙文集》,在全国四大出版中心以杭版尤为繁荣精美中也堪称翘楚。此外,松江古有种桑养蚕织绢的历史可溯,如吴越王后裔钱全衮曾隐居九亭,植桑之处名绫绵墩,而"绫、布二物"曾为松郡名品。华亭人张玉珍《看蚕》诗云:"阴阴村落养花天,浴种归来谷雨前。记得去年春较暖,早蚕此际已初眠。"在我过往的记忆里,江南水乡松江,曾有浦江两岸万株桑的景象。这一切,皆与我国缂丝中心南迁后花开华亭,芬芳远播,形成了彼此关联和穿越时空的前后呼应。与此同时,经济繁荣与文化发展形影相随。以宋代华亭县科举得第者为例,《云间志》记,从北宋天禧三年(1019)至南宋宝祐元年(1253),中进士者148人,其中南宋时期多达110人,还胜出了松江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卫泾。
进一步说到松江历史上的织绣工艺发展轨迹,呈现出一条经纬交织的历史脉络,即宋代以缂丝工艺精美而享有盛誉,元代以棉织业兴起而载誉一方,明代以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和顾绣而名扬天下。缂丝和纺纱织布以及刺绣等皆归属"女工"系列,亦即女红。在以上三个方面,古代松江胜出三位书写在中华丰碑上女性名家,一是缂丝名手宋代华亭人朱克柔,二是棉纺织业始祖元代松江乌泥泾人黄道婆,三是有女中神针之称的明代松江上海露香园顾家女眷韩希孟。故,从时间顺序上仰拜一代女红工艺大师,第一炉香当恭敬华亭朱克柔。朱克柔到底有怎样的身世,因史料缺乏,后人只能雾里看花,说法不尽一致。有出身贫寒或家境贫寒、幼习缂丝并善画之说,也有江南大丝商庞家儿媳之传。无论那一说,都表明朱克柔的人生经历中,长期受到江南丝绸文化熏陶,并以画缂融入了宋代诗书画氛围。她的缂丝作品,人皆以为是织中之圣,名画再生;从而在中国缂丝"南有华亭"的唱叹声中奇葩绽放,赢得我国缂丝工艺巅峰之时第一高手的赞誉。
▲《莲塘乳鸭图》
缂丝,又称刻丝、克丝。从缂丝名称到品味人生,觉得以字行的华亭织女朱克柔,其所具有的温柔与美丽,似乎与江南飘逸的丝绸,有着名如其人的与生俱来,即"缂"是动词,"丝"是名词,克柔为"克丝"而生,又以"朱缂"成名,那幅代表作《莲塘乳鸭图》,莫不是她美丽的化身。走近这幅中国缂丝巅峰之作,画面上,初夏莲塘,景象万千,乳鸭、白鹭、翠鸟、燕子和飞在水上的青蜓,浮游于水面的昆虫,无不鲜活灵动,给人以清新秀丽的江南美感。从中可见,宋代绘画和缂丝艺术,已不再像以前那样局限于"成教化,助人伦",或倚重宗教题材作为绘画内容,而是转向了崇尚自然,美化生活。大自然是艺术的摇篮,山水、花卉、鱼虫、鸟兽等绘画素材取之不尽。与此同时,受宋代院体画重写生形似和师承法度影响的朱克柔,在与时俱进中注重适应官宦、富绅、文人雅士的审美需求,在摹缂名画名人的同时,更加自觉地以自然之美入画入织,并首创"长短戗"缂法,亦称"朱缂法",织出了丝缕匀称、配色协调、层次分明、晕色和谐,立体感胜于画稿原作的缂丝精品,故而广受欢迎。
由朱克柔亲近自然的缂丝女红作品,思松江古贤所作诗歌,依旧能感受到咏物诗是宋代华亭的一个特色文化符号。例如宋景祐年间任华亭知县的唐询,有感华亭乃吴之故地,"有观望之美焉",感作云间风物诗《华亭十咏》;随后,王安石作《和唐询〈华亭十咏〉》。时至南宋,华亭人许尚取华亭古迹,每事为一绝句,又作《华亭百咏》。此外,宋徽宗时期,江南富庶之地兴建私家园林之风开始盛行。钱良臣的云间洞天,朱之纯的谷阳园,皆为宋代华亭名园。由此可见,当时的许多大户人家,已不再满足于缂丝日用装饰品,而将财力投向购买和收藏具有纯粹艺术欣赏性的缂丝作品。不少宋人笔记中记有饭馆、酒肆、药铺、商店等业主,好以绘画装饰招揽顾客。这一时风容易理解,宋朝皇帝酷爱字画,如徽宗赵佶、高宗赵构,如痴如醉,天下风靡,不足为奇。正是从宋人喜欢书画并有艺术审美需求出发,朱克柔、沈子蕃等缂丝名家,站在时代高处,俯视波浪涌进的生活大海,立于潮头,弄潮而织,在绘画与缂丝之间架起一座通达的桥梁,实现了缂丝工艺原为实用美术范畴的历史超越,推出了以卷、轴、册页形式呈现名家书画的缂丝佳作,并使之发展成为一门风格高雅、形神生动、专门供人艺术欣赏的新兴艺术品。
也许有人会问,北宋覆亡,宋室南迁,当时的江南财力或是社会购买力,与《丝绣笔记》中所说的"精巧疑鬼工,品价高一时"的"朱缂"行情能相适应吗?《宋史·食货志》留下了以下历史记载:"高宗南渡虽失旧物之半,犹席东南地产之饶,足以裕国。"更何况,朱克柔织造的《莲塘乳鸭图》等作品中,蕴含有老庄思想的诗风道骨,有与园林山水相映生辉的笔墨韵味,还有顺从自然、万物和谐灵动的画境禅意。若以质朴的平常心观之,魚虫花鸟相濡于沫,莲塘也是寄托心灵的一方情感天地。这又与宋代文人士大夫返朴归真,追慕生活的艺术与艺术的生活理念相互贴近。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唱叹;南宋朱熹作《观书有感》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又如南宋华亭人许尚《湖桥》诗叹:"潋滟湖光好,荷风六月凉。倚栏吟不倦,鱼鸟亦相忘。"
见"朱缂",怀其人,在我的想象中,情系缂丝织锦绣的朱克柔,一定是位清秀温婉,气质迷人的江南美女子,也一定是个聪慧超群,守得住寂寞而又内心强大的江南奇女子。否则,她怎能织出如此精美的《莲塘乳鸭图》,又怎会经年累月守着一架平纹木机,"通经断纬",分块织就,立体呈现出一幅幅宛若天成的缂丝精品;尤其是她独创的"朱缂法"沿用至今,不知有多少代传人从中受益,更无法估量其传世作品《莲塘乳鸭图》《牡丹图》《山茶蛱蝶图》《山雀图》《鹡鸰红蓼》《花鸟》等,给中国文化艺术宝库增添了多少吸引世人的夺目光彩!
缂丝名贵,"一寸缂丝一寸金",但不只是价高的意思,更有绣花针的慢功夫和"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的来之不易。复旦大学朱顺龙教授曾经和我聊起过缂丝工艺的繁复流程,如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拖经面、嵌前轴经、捎经面、挑交、打翻头、箸踏脚棒、扪经面、画样、摇线、修毛头等。织就一幅颜色丰富的缂丝女红作品,花工之大,功夫之深,可谓"缂丝织成费工绩,啧啧千声不盈分"。观上海博物馆藏品《莲塘乳鸭图》,娴熟的"朱缂"技法有序极致地调动200多种彩色丝线,日复一日,大道至简,年复一年,匠心至繁,筑梦而成精美,心血织就"寸缂寸金";还有那幅现藏辽宁博物馆的《牡丹图》,1方寸画面中有经丝116支,纬丝360支,而牡丹花瓣部分,连晕色都全部织出。这既是朱缂绝技,更是十年磨一剑或者说文火慢炖才入味的功力所在。观摩缂丝名家云间朱克柔的作品,由衷感叹,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心中有至爱,美好就会如约而来。这就是后人对宋代朱克柔虽然知之不多,却至今难以忘怀的道理所在。
云想衣裳花想容,朱克柔的缂丝女红,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如网友感言:"你看经纬交织,生命也是这样子的。经纬交织出不一样的图案,人和人之间的来回也有共通之处。"云间七彩,如梦似幻,古今有约,总有一期一会的时候。怀想华亭朱克柔,梦中的她,是《莲塘乳鸭图》的守护人那英,在央视节目《国家宝藏》的舞台上闪亮登场。聆听专家解读,浮想联翩。在大仓桥上怀想仓桥豆腐的传统做法,虽说步骤并不复杂,但需要沉淀、澄清、过滤,全靠手工作业,一遍遍倒进倒出。而行走在浦江南北这片活力迸发的土地上,有感跟随上海大力发展创新型、服务型、开放型、总部型、流量型经济步伐,江河纵情放歌"有客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联想梭子在古朴的织机上来去穿行,一个当代面向国内外敞开胸怀的松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人来人往,千丝万缕织在一起,如同聚合成一体的万千微光,凝聚成抱团取暖的火热能量,在大美云间燃烧火红的梦想。我甚至想到松江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正手牵科创与人文的"经纬"线,交织相连九座城市,九九归一,执大象,天下往,一起织造新时代美美与共的锦绣篇章。
真正的古,可以常新。在新时代要有作为背景下,匠心为本的工匠精神,不仅是职业技能,更是一种精神品质,其内涵是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追求卓越。由此而感创新图强、蒸蒸日上的当代松江画卷里,传承着朱克柔独创"朱缂法"的开拓进取精神,蕴含有持之以恒,唯实唯干,注重品质,追求完美的大国工匠精神。想来,朱克柔的家乡松江,当下就是一幅画,一幅以科创为驱动,以人文为底蕴,以山水为魅力,以大学城为高等教育基地,以培养吸纳人才和新兴产业集聚以及文创产业为支撑,彰显书香之域、书画之城宜居温度和休闲旅游度假胜地的美丽图画。进一步说到上海启动未来之城建设,富有诗情画意的"五大新城",何尝不是市民心中一幅迭代更新的梦想图画。
不过,话又说回来,就缂丝传承而言,说是没有遗憾了,自己也不相信。因为"北有定州,南有华亭",应与"今有松江"对接。然而,世人看到的是,历史上曾与华亭同为缂丝重镇的苏州,现在不仅有缂丝传承人,且培养出了一批新人。而作为中国缂丝名家朱克柔的诞生地,最有底气话说江南缂丝出名品的松江,却如远去的江水,未闻相传回声。不是祖传的自然无须去争,但对已被历史定格为祖传当家名品的"朱缂"工艺理当倍加重视,努力传承,使之成为有根可寻,有物可观,有故事可讲的一张有份量的海上江南文化名片。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相信随着人文松江建设行动不断推进,会有人手持写满使命感、责任心的门票,在延续一门技艺、传承一种精神的路上,迎难挺进,步入成功大门,让清新秀丽的缂丝,辉映云间晚霞,重放迷人光彩。
来源:人文松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