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服务”提升长三角创新能级
发挥科研资源优势,沪苏浙皖一市三省科技创新券合作框架今年内有望推出
■跻身六大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经济总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创新券在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破壁”过程,实际上是企业可选择科技服务资源不断扩大的过程。业内人士认为,以创新券为纽带,长三角地区可以盘活区域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使之加速流动起来,从而担负起协同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重任,而“上海服务”形成的品牌效应正从中逐步显现
浙江省嘉兴市发放的科技创新券(简称“创新券”),在上海也能使用。自去年10月,浙江荣泰科技企业有限公司首次尝鲜,截至目前,嘉兴市已有212家企业选择使用上海35家科研单位和机构的3000多次服务,总消费金额462万元。
这种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先使用,后补贴”的方式,为企业购买省外科研服务节约了成本。记者日前从上海市科委获悉,以此为基础的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券合作框架预计今年推出,届时会有更多长三角城市加入进来。
跻身六大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经济总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创新券在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破壁”过程,实际上是企业可选择科技服务资源不断扩大的过程。业内人士认为,以创新券为纽带,长三角地区可以盘活区域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使之加速流动起来,从而担负起协同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重任,而“上海服务”形成的品牌效应正从中逐步显现。
企业“投票”,“无形之手”推动科技资源流动
“消费”第一张上海异地消费兑换创新券的浙江荣泰科技企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高分子新材料制造的企业。该企业去年通过浙江省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申领5万元创新券,在上海成功消费7000多元后,已在当地完成“兑现”。
该公司工程师金丹华说:“以往我们每年花费在产品检测上的费用都要几万元,创新券帮我们减轻了研发成本,并让我们能够对接到上海的高端检验检测服务。”据悉,目前上海已有610家高校、科研院所、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加入嘉兴市科技型企业的研发服务“购物车”。
“政策支持的对象主要是那些经济实力有限、消费‘精打细算’的中小微企业,政府出政策、搭平台,企业会从自身需求出发,寻求合作的科研机构,整个过程在市场调控下实现区域内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副主任赵燕说。
产业“引领”,整合更大空间尺度上的协同创新
去年7月,上海市科委、浙江省科技厅、嘉兴市政府三方签订浙沪科技创新券跨区域使用嘉兴试点合作协议,标志着创新券异地消费兑现走上正轨。
突破了单一使用空间的创新券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上海市激光技术研究所所长张杰到浙江省转了一圈,便让原本闲置在所里的一项激光喷涂技术在一家厨具外贸出口量全球第二大的企业找到了“用武之地”。有了新技术,原本噪声大、粉尘多,工人们穿着厚重防护服工作的传统车间被改造成了无尘的现代化生产流水线,也让这家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提升了一个台阶。“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是要集合优势力量,增强全球竞争力,长三角各地禀赋不同,可以通过区域带动,取长补短。”张杰说。
上海在浙江省长兴县试点创新券政策时,受到了当地20多家新能源电池企业的热烈欢迎,用上创新券后,对接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等沪上科研力量更加顺畅,大大提高了企业寻找“外脑”的动力。
打响“上海服务”品牌的关键一步,搭建区域性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科技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发挥上海的科技服务优势是打响“上海服务”品牌的题中应有之义。
创新券扩大使用范围,是以“上海服务”提升长三角创新能级、锻造长三角创新价值链的关键一步。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主任谭瑞琮介绍说,早在2007年,上海就提出并着手建设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系统,目前该系统已经涵盖3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研设备2.7万台(套),总价值接近300亿元,其中上海提供的科技资源约占总量的42%。
从打造科技资源共享的“资源池”,到创新券的制度设计、申领以及兑现,政府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华东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教授滕堂伟说:“通过政府打造的信息对接平台,双方对接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
创新券政策在三省一市施行,已经具备相当好的工作基础。不久前,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参加了长三角区域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研讨会,长三角三省一市科技主管部门的代表纷纷表示,科技创新券是串起长三角区域创新一体化的有效机制。科学技术部国家平台中心副主任李加洪表示,希望长三角地区能先行先试,三省一市共同设计跨区域科技创新券政策,搭建区域性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作者:本报记者 沈湫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