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昂鼓声带人走进峥嵘岁月,沪语童谣让人回忆村镇生活,黄浦江畔,先棉故里,襟江带河水陆便利,文脉恒昌诗书传承,英才辈出勋垂汗青。5月28日,徐汇区华泾镇撤乡建镇二十周年,华泾举行了一台文艺汇演,用舞蹈、歌声表达对这片热土的深厚感情。
今年,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华泾镇在过去二十年的快速发展,正是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一个缩影,见证了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去年,华泾镇全年财政总收入达31.14亿元,二十年间财政总收入增长了 28倍。
华泾,历史悠久,古称乌泥泾,原为龙华乡,1992年由上海县划入徐汇区,1998年5月撤乡建镇。
撤乡建镇以来,全镇经济快速发展,华泾镇党委、政府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认同感、归属感和满意度”为目标,坚持不懈地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塑品牌,在新的时代坐标中敢于担当、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努力推进华泾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有品质的生活,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模范司法所”、“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上海市五好乡镇党委” 、“上海市文明镇”、“上海市科普示范街镇”“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乡镇”、“上海市学习型社区”。
党建引领,新征程的导航仪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二十年来,华泾镇把党建工作作为统领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导航仪”。镇党委不断扩大党建阵地,凝聚“居民区党建、集体经济组织党建、区域化党建、‘两新’组织党建、机关党建”五个方面的力量,促进“五建融合”。
创设了“泾彩•天华坊”上海天华信息科技园党建工作指导站,初步探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经验,有效打通联系服务白领党员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做实“泾彩”大课堂,打造“泾彩”书记工作室,唱响“泾彩”益生活,党建成了各项工作的指路明灯与定海神针。名人花苑小区的年轻社工王甜甜说,“青蓝结对,互学共进”带教活动,通过“一对一拜师学艺”,让青年社工更快融入了社区工作。
经济助力,新征程的加速器
伴随着集体土地陆续被征用,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寥寥无几,撤村势在必行,但由于牵涉集体资产权属和收益分配,使得撤村改制步履维艰。从“村民”到“股民”,这条路华泾镇走了十多年。2011年8月,华泾镇20个村顺利完成撤制村队资产处置工作,2013年4月,20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原村民变成“股民”。
二十年来,镇政府努力把经济蛋糕做大做强,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原龙华村所属上海天华实业有限公司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投资现代服务业,发展楼宇经济,建立了天华信息科技园。目前,园区企业全部入驻,2017年收入达 1.2亿元;星联实业有限公司转变思想观念,调整经济结构,建造了“星联科研楼”,找到可持续高增长的“源头活水”,吸引来半导体技术、有机硅化学的全球领跑者——德国瓦克公司;上海华浦实业公司投资的商业中心项目已被龙湖天街收购,未来这里将定位成多元业态的商业精品中心。同时,北杨人工智能小镇、华泾工业园区升级都会带来华泾发展新的机遇。
去年,华泾镇全年财政总收入达到了31.14亿元,二十年间财政总收入增长了 28倍。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基础上,镇域经济华丽转身,从建镇初期的工业制造业、村办商服业转型为都市型工业、总部经济大型商贸业为主的商服业、商业楼宇标准化厂房为主的租赁业,徐汇唯一的“乡镇”为城区的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
社区融合,新时代的幸福梦
“家门口有超市,旁边有集聚休闲、娱乐功能为一体的社区商业中心,出行靠1210社区穿梭巴士”这是华泾一系列翻天覆地发展变化的缩影。“华泾,住着舒心,生活开心”是新老华泾人对这里发展的最高评价。
二十年间,华泾镇致力打造“宜居华泾”的典范,稳步推进华泾公园、滨江公共空间景观带等市政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养老院、邹容纪念馆、黄道婆旅游文化节……
同时,夯实社区管理服务等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区共治、家园自治,邻里汇、睦邻点成为居民们发出自己的声音的舞台。就像不少华泾居民说的那样:“我们在社区里,做志愿者,白相活动,互相交流,下班以后特别放松,家庭亲子也有了场所,交关赞。”
作者:顾一琼
编辑:孔韬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