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最动人之处在何处?
对于上海这座特大城市而言,有丰富的维度来回应这个问题。然而,眺望2035,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上海,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当下,依旧奋力迈步寻找属于自己的高阶“密匙”——将“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作为整座城市的工作重心。
今年,正逢改革开放40周年,当前恰是抓改革、抓攻坚的关键阶段。上海全市上下正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以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勇气魄力和思路办法,破解“掣肘”,凝练、锻造“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以此支撑城市持续发力,不断扩大影响力、辐射力。
在深入推进大调研的基础上,优化营商环境、做实“一网通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架空线落地、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办好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一项项具体工作“串联”出一张脉络清晰的网,既体现出顶层设计,又有扎实具体的改革突破口,其“靶心”明确:在落实国家赋予的战略任务中构筑上海发展的战略优势。
一座城市,最动人之处莫过于斯。
亲和的姿态
“营商环境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土壤,有了好的土壤,企业就会愿意来这里落地生根。”市委书记李强曾在多个场合这样语重心长。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去年以来,上海在突出做优营商环境、真正做实“一网通办”上持续发力。强化流程再造,该减的环节减,可调整的流程就调整,串联可改并联的则改,各区、各相关部门及基层在如何提升审批效率上不断“研磨”。
半年间,在上海,以“一网通办”为抓手的营商环境改革进入“快速迭代期”——从最初强调“百姓跑腿”改为“数据跑路”,发展到“政务服务像网购一样便捷”,再到当下开始关注系统集成、实现“1+1+1>3”。
全市层面,上海已对开办企业、获得电力、办理施工许可、不动产登记等六项指标出台专项改革政策。改革后,相关事项办理时间平均缩短一半以上,手续环节减少近40%;上海企业注册“一窗通”上线,跨部门数据实现共享协同,企业上一个网、填一张表、报一次数据,就可办理工商执照、刻制公章、申领发票等事务,开办企业时间从22天缩减为5天;全市各街镇(乡)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全面实施“全市通办”,打破户籍或居住地限制,市民群众可跨区域申办包括敬老卡申领和发放、生育保险待遇申领、居住证挂失等161项事务;各区、各部门开始在“上海市企业服务云”开设“服务旗舰店”,集聚公共服务及社会机构专业服务资源。
各基层也结合实际展开生动研发——上海自贸试验区外国人服务单一窗口启用“容缺受理、联动审批”新方式,同时可办结工作许可、工作类居留许可、体格检查记录验证证明三证,办结时间至少可缩短14个工作日;配备有生物识别、大数据分析和视频呼叫等技术的智能终端“政务ATM机”登陆杨浦区新江湾城街道各居民区,帮助市民在“家门口”自助办理包括居住证续期等在内的80多项常规事项;集纳各类政务服务的静安区“楼小二”服务站点入驻南京西路五星级商务楼宇,提供涉及企业开办、企业变更、证照补办、前置审批等政务事项的材料代收递,接驳“一窗通”网上服务平台、网上办税服务厅,并由税务、市场监管、科技、财政、人社等部门组团上门服务。
目前,研发仍在继续:按照市委要求,各区将基于应用和需求,加快数据共享、流程再造,在集成度上下更大功夫,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让群众和企业有更多获得感。
优雅的神态
徐汇区凌云街道梅陇三村,“绿主妇”居民志愿者团队的诞生地。七年来,小区在“绿治”道路上越走越欢,结合全市垃圾分类、源头减量要求,作为市低碳示范社区的梅陇三村尝试在垃圾分类管理模式上实现突破。去年以来,这里陆续引进三家企业、一家社会组织,帮助小区实现垃圾分类管理的全闭环,那些带有科技含量的“交投及处置神器”,将帮助小区在年底之前实现厨余垃圾自我消化、不再输出。
加强垃圾综合治理,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上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这一世界级难题的重要一环。
梅陇三村不是个案。去年以来,全市上下启动了一场关于“绿色”的“智慧之治”,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咬住目标不动摇,高标准、高质量实施垃圾全程分类,用五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垃圾综合治理问题——今年起,上海首次引用大数据,对市级文明社区、文明镇开展中期评估,其中就有聚焦垃圾分类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通过创新数据应用,分析、梳理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堵点,倾听基层呼声和建议;市绿化市容局启动调研找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的“短板”,提出建立基层党组织、居委会、业主、物业公司“四位一体”机制合力“破局”。
开弓没有回头箭。聚焦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能力,上海不遗余力。
架空线入地一直是上海整治市容环境的难点。这一次,上海下了大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在抓紧实施架空线入地的同时整合各管线单位自行树起来的立杆,集中落线合杆。今年,上海将完成100公里道路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聚焦人民广场、新天地、徐家汇、衡复风貌区、北外滩、陆家嘴、五角场、张江科学城以及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场馆周边区域。到2020年,全市将完成共计470公里的架空线整治工作。
围绕于此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涌现——徐汇区衡复风貌保护区武康路,采取“一路一方案”措施,“挖潜”空间,让架空线整治相关的配电站和谐地“大隐于市”;黄浦区通过意见征询、一户一策、住户守则等举措,推动老旧小区西成里在全市率先完成架空线入地……
日益舒朗的天际线、带有温度的公共空间……越来越优雅的城市神态,让市民群众收获满满幸福感。
扎实的步态
正如同人才对一个区域具有“扛鼎”推动作用,对一座大城市而言,其终极竞争力和魅力也还是归结于“人”,以及人们身上发散、传递而出的一种精气神。
去年以来,上海全城涌动着一个热词:大调研。
“群众关心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市委书记李强念兹在兹,开启了这场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的大调研。历经丰富实践,大调研成了广大干部了解基层、贴近群众的最优选项,成为拆解难题、推动深层次改革的有效路径,更关键的,它拆去了人们头脑中的“藩篱”,推动了广大干部思想上的深刻变革,振奋了人们的精神,更带来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和学习的全新视野和路径。
在改革开放一线发现问题,在基层前沿解决问题。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展开各种形式调研73.96万次;到5月底,共收集各类问题57.1万个、建议22.8万条,“上海大调研”微信公众号收到各类留言近4万条。
敢于较真碰硬的大调研,不仅让广大干部真切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找准问题的痛点、难点和堵点,也练就了“从具体事、小事抓起”的真本领,真正抓到点子上,“把难事办成、把好事办好”。
“上海大调研”微信公众号上,有一个取名“书记手记”的栏目。这些以“第一人称”落笔的手札,记录了广大干部走访百姓、关切难题、“研发”对策的真实感悟,读来心意满满、耐人寻味。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婷婷走访老小区微更新工程后,在手记中这样描述:微更新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大拆大建,它应该是循序渐进、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的活性修复……只要我们再多花一些力气,老百姓的“微幸福”也能变成“满满的幸福”。
创业园区政务服务、困难群体旧区改造、老旧住房加装电梯、垃圾分类、社区养老,等等,书记们心系群众,也就这样走进了广大群众心里。
全市上下扎实迈进的大调研步伐,和基于此解决难题的创新思路及举措,正在润物细无声间激发出一座城市的奋进活力,也为推进“更高质量的发展”奠定下最坚实的“底层算法”。
作者:顾一琼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