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将迎来五周年生日。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制度创新的坚实“足迹”清晰地呈现在这片改革热土上,上海自贸试验区成就了多个“全国第一”:第一份“负面清单”,第一个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这里的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已在全市、全国复制推广。这里不仅成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和功能载体,更是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扇重要窗口。
改革开放40周年、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新时代赋予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的责任和使命。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如今上海自贸试验区目标更坚定,制度创新正向纵深推进,用更强的“穿透力”为创新破冰;上海自贸试验区视野更广阔,以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勇气和魄力,抓住新一轮改革契机,用更强的“辐射力”为发展铺路;上海自贸试验区格局也更开放,这里不仅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也是衔接国际通行规则的制度创新高地,用更强的“公信力”为改革开放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更强穿透力:为深化改革探索新路
即将迈过五年历程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凭借源源不断的制度创新成果,啃下一块块“硬骨头”:在商事制度改革上,上海自贸试验区于2016年4月率先启动“证照分离”改革试点,116项改革任务成效明显,有效降低了准入门槛,释放了市场活力;在贸易便利化方面,得益于一系列制度创新,95%的海运货物可实现两天内入关,95%的空运货物可实现12小时内入关,预计到2020年全部入关货物都将实现以小时计……
进入新时代,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探索新路,上海自贸试验区需要更强的穿透力,拔掉“钉子”,打通“痛点”。今年3月,上海港悄悄启动了便利通关的新一轮改革,这个连续八年刷新全球集装箱吞吐量之最的“世界第一大港”,决定攻克影响通关效率的“顽瘴痼疾”——取消纸质“集装箱设备交接单”,改用“电子单”。据负责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的上海亿通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吕锋透露,目前上海口岸的这张电子化“集装箱设备交接单”已与10家船公司、100家堆场合作,在900家车队及货代企业中普及。
据了解,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与市口岸办即将推出上海口岸电子设备交接单平台项目(eEIR平台),这意味着上海口岸将实现全流程数据流转,进一步促进上海自贸试验区港航物流降本增效,大大提升上海港的核心竞争力。
更强的穿透力,不仅仅指单一“沉疴顽症”被攻克,更是整个流程的不断完善与高效衔接。就在几天前,上海自贸试验区外国人服务单一窗口升级到“3.0版本”,采用了“容缺受理、联动审批”新方式,不仅办结时间缩短至14个工作日,服务内容也增加到工作许可、工作类居留许可、体格检查记录验证证明等,服务效率大大提高。
事实上,国外人才从“引进来”到“留下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已打通各关键环节。在引才前端,浦东新区在全国率先设立海外人才局,颁发了全国首张外籍人才长期居留许可证。今年浦东新区出台人才新政“35条”,进一步提高外籍人才通行和居留便利。而在后端,外国人服务单一窗口3.0版的升级,无疑为外籍人才落户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更强辐射力:服务于扩大对外开放
在4月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宣布了中国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12项举措。随后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相继发布一系列新政,新一轮金融业开放举措力度之大、范围之广,超出市场预期。
开放带来的竞争压力,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核心承载区,上海自贸试验区最有条件将国家金融服务业开放重大举措率先落地。6月21日,上海自贸试验区推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关于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 进一步形成开发开放新优势的意见》,25条措施覆盖吸引外资金融机构集聚、便利外资金融机构落户等六方面,凸现出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中的“试验田”作用。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已经聚集了大量金融机构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再度成为世界金融圈关注的焦点。法兴银行来了,准备落脚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控股合资证券公司,其环球金融市场部总监何昕只说了一个理由: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有基础、有人才、有制度创新,特别适合国际投行前来发展。怡和保险经纪公司跃跃欲试,总经理戎红钢表示,这给外资保险企业带来了更好机遇,有机会将产品拓展到中小企业和个人。
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上海自贸试验区既要调动各项金融要素集聚,也要释放更强的空间辐射力。去年3月31日,国务院公布《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这个“上海自贸试验区3.0版”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局局长张红透露,上海自贸试验区目前已吸引到土耳其、约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机构来沪发展,未来将加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把上海建成“一带一路”投融资中心和全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
更强公信力:为先行先试保驾护航
经过五年发展,上海自贸试验区已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以证照分离改革为例,今年国务院批准将116项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改革事项向全国复制推广,同时进一步交给上海和浦东十个领域47项改革任务。
同时,上海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全方位扩大开放,也离不开制度创新保驾护航。今年5月,浦东新区启动《上海自贸试验区条例》修改起草工作,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陆方舟表示,2013年以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投资体制改革、贸易监管模式、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条例》修改将充分固化、完善这些制度创新内容,为创新成果进一步复制推广提供法律依据。
与国际通用准则接轨,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探索实践也要在国际上发出响亮声音。6月20日,国家认监委与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共同发起的上海自贸试验区“一带一路”技术交流国际合作中心揭牌成立,将重点推进共商标准扩容、建设认证联盟、共享结果采信以及优化通行机制。国家认监委政策与法律事务部副主任王学胜介绍,上海自贸试验区未来将发布区级标准,围绕国际消费品流行趋势,邀请各国机构参与合格评定相关指南准则和标准修订工作,实现标准互通,同时,通过建设认证联盟,逐步扩大成员国彼此认证证书的互认范围。
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框架,建立更强的公信力,确保上海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成果“落地有声”。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上海自贸试验区近期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开设数字法庭,涉外商事、知识产权案件可实现全程网络办理,为落户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境外企业保驾护航;聘任法律咨询专家和法律顾问,力争把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全国法制环境最好的区域之一……
作者:徐晶卉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