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在沪召开。全球20余位行业龙头企业CEO、百家代表性科技企业将参会。
自去年11月上海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实施意见发布以来,上海对于人工智能的关注不断升温。日前召开的十一届市委四次全会上,“人工智能”又成为被频频提及的热词——“AI+”已经初显端倪,许多应用场景日益成熟,应用开发日趋完善,必须加紧行动;资金扶持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给予空间和平台,开放政府数据资源,帮助进行应用场景开发——值得关注的是,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是在《中共上海市委关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提出提高城市经济密度的背景下展开的。
提高城市经济密度,必须直面土地经济承载容量、经济效益、能耗、环境承载等约束条件。这意味着,依靠惯常使用的土地供给、资金扶持等举措是不够的——新产业要求的新供给,是制度空间、数据资源和平台服务。所有这些,在人工智能产业尤为显著。
提供制度空间 激发市场活力
面对人工智能这样的新产业、新事物,只有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把新的要素引入原有制度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实现新的组合,提供一整套更加完善、更加优质的制度保障,才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今年3月,《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试行)》发布,并颁发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号牌。近期,位于嘉定区的国内首个 “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无人驾驶开放道路从5.6公里扩大到12公里,测试场景更为丰富。同时,嘉定区正在研发全国首套新型道路标志标线系统,将在测试区内试点。
正是制度创新为无人驾驶研发拓展了空间,提供了规范。目前,嘉定区“汽车创新港”园区聚集了“上汽—阿里”“蔚来汽车”“宾尼法利纳”“保时捷工程”等近100家整车、零部件、纯电动车、智能网联关键技术研发企业和创业团队,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领域的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3月底,地平线上海自动驾驶研发中心在“汽车创新港”正式成立。地平线旨在为智能网联汽车打造中国解决方案。该企业发布的嵌入式人工智能芯片“征程处理器”和“旭日处理器”,分别面向智能驾驶和智能摄像头场景应用。
开放数据资源 打造智慧城市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基础,是数据沉淀。因此,基础数据是人工智能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比如,上海依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土生土长的“独角兽”企业,目前已在安防、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与相关部门开展基于数据的合作,正是这些数据资源成就了领先的人工智能算法。
目前,上海正结合超大型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将衣食住行等城市信息数据化,打造具有丰富神经元的智慧城市。在上海仪电集团中央研究院,作为智慧城市管理大脑的创新集成型架构i-Stack已投入研发,未来将为智慧城市神经系统提供服务。
杨浦区控江路街道是全市率先探索“社区大脑”的试点地区,目前已开展基于广电NGB-W物联专网应用落地,在辖区范围内部署了1.6万余个传感器。《杨浦区智慧城市三年行动计划》显示,将建成公安智能感知、城市基础数据管理、空间地理信息可视化和物联网接入共享四大智能平台。
完善平台服务 培育“参天大树”
人工智能是新兴产业,上下游产业链联系还不尽完善。因此,平台服务的意义也很重要。
在成果转化方面,必须优化机制,打通环节,消除堵点,提高效率。今年6月启用的上海智能制造系统创新中心临港基地,在市场培育、市场对接、市场规范和资源匹配四大领域发挥作用,为高校和小微企业的成果转化、创新应用提供帮助,将本地优秀智能制造技术与解决方案推向华东、辐射全国、影响世界。
在金融支撑方面,上海金融要素市场齐备,金融资源高度聚集,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扩大政府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加大力度探索解决初创科技企业融资难题。比如,嘉定区积极探索投融资领域改革创新,为汽车产业创新转型开辟多元化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通过政府、企业、市场三方合作,成立光大瑞尔润天汽车产业基金、汽车产业主题投资基金、中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投资基金等多个产业基金,募集资金金额超过200亿元,用于投资汽车产业重点项目和初创企业,加快推动嘉定区本地乃至全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作者:本报记者 沈竹士
编辑:周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