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愚园百货公司”、公共市集到未来的“供销社”,发生在愚园路的城市更新实验最为可贵之处就是将以往“见物不见人”的旧改转向以人为中心、关注社区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从中引领商业商务模式创新。其实质是上海“四大品牌”共同孵化、相互赋能的结果。
去年以来,上海明确了“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城市更新理念。在更加关注人文的新一轮更新中,设计扮演愈来愈重要角色,它已然成为创造价值的驱动者。与此同时,设计的内涵也在变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建筑、工业等专业领域,而开始转向非物质领域,比如服务设计、流程设计等等。上海之所以能成为设计之都,就是因为城市的迅速发展给创新设计带来了不一样的应用环境。
创新设计也有机地连接起城市更新与人的需求。从前,我们认为社区是生活产业链的终端;但实际上,社区提供了最贴近人需求的生活场景,它同样是创新的源泉,是包括商业更新、生活服务业态更新在内的城市更新的试验田。
在此基础上,如果将高校的大门打开,将人才和科研植入社区内部,将产生巨大效能。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已与周边的杨浦区四平街道相融合,在一条200米长的弄堂内进行未来生活方式的探索,我们称之为“N 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即面向2035年的“创新、创业、创造”三创社区,同时也意味着“美好生活”。经过改造更新,这里聚集起未来餐饮、未来娱乐、未来出行、未来办公、未来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等一个个“原型实验室”,组成面向2035年生活方式的实验室群落。
当创新设计触及社区治理和城市更新的现实,它们将深刻改变生活方式,也让未来变得触手可及。(作者为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本报记者周渊整理)
作者:娄永琪
编辑:邵大卫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