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承担什么样的使命?是传统文物的陈列、对历史的讲述,或是予人知识的教育者?今天在中国航海博物馆举行的“中海博大讲坛”2019年第一场学术讲座上,研究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相关领域三十余年的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发表题为《变革的社会·变革的博物馆》的主旨演讲。
在安来顺看来,从过去到现在,博物馆的使命一直在发生巨大变化。按照2007年在维也纳召开的ICOM第22次全体大会上提出的概念,是一个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共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它为了教育、研究和欣赏的目的而收藏、保存、研究、传播和展示人类及其环境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
“博物馆起源于古希腊人对于缪斯女神的祭拜,这是博物馆在那个年代的使命。但是现在,博物馆的方方面面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安来顺介绍,一是博物馆在过去只关心过去的事物,现在还关心当下和未来;二是博物馆的收藏对象从单一的物质文化到如今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三是博物馆的研究从昔日的学院式单一学科研究到现在的多学科的信息诠释;四是陈列的展览的参观体验从相对单一到如今的多样并存。同时,其传播教育也从教化式的单一权威到互动式和多种观点。
安来顺认为,新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出色的博物馆要承担“信息收藏者”、“出色翻译家”、“博物馆的园丁”这三个角色。
何为信息收藏者?安来顺认为就博物馆的本质来说,其藏品是信息的载体,博物馆收藏也是信息和价值。所谓“出色的翻译家”,即博物馆让观众通过观看、触摸、体验等直接的方式,把面前的“事”同各自具体的概念结合起来,并对抽象、高深的研究赋予了具体化的呈现。所谓“园丁在博物馆”,即把博物馆策划的任务抛给了博物馆教育工作者,这个群体应该在不改变观众基本形状的情况下,辅助观众完成博物馆的形成。
面对深刻而多元的变化,博物馆该如何应变、获得更好的发展?安来顺提到几个方面。
其一,博物馆应该对馆藏资源进行拓展型的诠释,“因为这些资源代表着我们是谁、我们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我们已经走到哪里,更重要的是代表我们可能走向何方。”
其二,博物馆有连接过去与今天的意义,即通过观众与馆藏资源的有效互动,让观众在遗产资源中找到自身的意义。
其三,博物馆的规划、设计和实施以观众为核心,提供一系列增进联系、奉献、协作和共建的机会。“博物馆应该依托自身的遗产资源,提出一些有意义的想法,使观众头脑风暴成为可能。”
记者了解到,中国航海博物馆今年以“航海文博”为主题,推出“中海博大讲坛”系列讲座,邀请国内外博物馆馆长及航海、文博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做客讲坛。
作者:汪荔诚
图片:视觉中国
编辑:孙华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