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自助流程比例最高的上海国际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继近日获得联合国授予的国际“绿色解决方案奖”后,其国内航班全自助服务项目日前再被评为我国民航首批“四型机场”示范项目,贯穿全楼的“平安、绿色、智慧、人文”元素及理念将在全国机场建设中推广。
上海机场集团副总裁、上海机场建设指挥部总指挥戴晓坚介绍,T1航站楼的改造积极引入“平安、绿色、智慧、人文”设计理念,提升航空服务品质和旅客服务体验,引领虹桥机场东片区实现“脱胎换骨”式的蜕变。
自助值机+自助托运,平均每位旅客耗时约7分钟
经过3年多不停航、分阶段改造,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及交通中心去年底全面投用。1号航站楼国内出港值机、行李托运、安检验证和登机等4环节全面引入自助服务设备,“变身”全国自助流程比例最高的航站楼,且与交通中心无缝衔接,旅客出行效率和体验大幅提升。
12日上午10:20分,旅客缪阿姨和老伴及一群朋友来到虹桥机场T1国内出发大厅,准备乘坐春秋航空9C8677次航班前往贵州安顺。在工作人员引导下,他们来到V字型排布的自助值机区域,用身份证办理登机牌和行李条。虽是第一次接触,缪阿姨按指示操作,不到一分钟便拿到登机牌和行李条。把行李绑在行李提手上后,她走到几米外的自助托运行李机器前,不到5分钟便自助托运了两只行李箱。而后的自助安检验证环节只花了13秒,自助登机更是四五秒便通过了。“这一路不用排长队,用得都很上手,我们上了年纪的人用起来也没啥困难。”她说。
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春运中,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国内航班起降架次和旅客吞吐量较平日增长9%和12%,自助值机率、自助行李托运率达80%以上,自助验证率、自助登机率达70%以上,旅客出发流程更为高效便捷。上海机场建设指挥部信息设备部副部长张建军介绍,国内航班全自助服务打通了离港、行李、安检和托运等四大系统,流程更顺,旅客除体验空间布局调整带来的舒适方便外,还能感受新技术运用的快捷高效。
今年春运期间,在此运营的春秋航空每日航班从68班增长到74班,在客流量、行李量增长的同时,出发大厅使用自助值机和自助托运行李设备的旅客却即到即走,从进入值机大厅到办理好行李托运,平均每位旅客耗时约7分钟,比传统人工值机模式效率提升了53%,操作熟练的旅客甚至耗时不超过3分钟。
目前,虹桥1号航站楼国内候机楼出发办票大厅安放28台自助值机设备、18台自助行李托运设备;为方便老年旅客和需要帮助的人群值机,另外设置6个国内人工办票柜台;国内安检区共部署8条安检自助验证通道,2条人工验证通道暨老幼残孕及军人依法优先通道;国内候机区设有20套自助登机闸机。
打造信息互通的智能化安检和登机系统
在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国内候机楼规划建设时,上海机场大量应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视频分析、人脸识别等新技术,更新升级传统信息系统。比如,机场按照我国民航局诚信安检要求,搭建了安检信息管理平台,通过长期的数据积累及互联接入外部系统,采用科学合理的大数据分析,构建旅客数字肖像,安检由“人工+系统”转向“系统+人工”模式。
据虹桥机场建设指挥部信息设备部负责人介绍,新的安检系统在安检身份验证柜台、登机柜台处使用自助闸机,增加人脸比对功能,比对身份证照片与旅客实际照片;后台统一整合安检验证柜台、登机柜台处所需的旅客身份查验、识别的关键功能,确保旅客安检和登机信息一致,有效整合航空公司登机确认、机场身份核验的关键功能,降低人工核验劳动强度,有效缓解岗位疲劳引起的航空安全风险。
同时,自助闸机的智能控制还可以调节通行速度,帮助安检通道前引导员控制流量,使排队区域有序、合理,有效缓解登机通道的拥堵情况。
建筑单位面积能耗大幅下降
虹桥机场T1航站楼建筑功能特殊、体量巨大、设备繁杂,如何实现绿色节能是机场面临的一道难题。
戴晓坚介绍,航站楼改造立足原有建筑再利用,选择适宜技术,营造高效舒适的空间。“既重视围护结构节能、绿色设备技术优化等常规节能改造,更重视从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角度,全面考虑航站楼改造的节材、节能、节水及环境品质提升,充分保留和利用原有可用的建筑结构、空间与设备,尽可能减少改造工程量、资源消耗、施工能耗与对环境的影响。”
老建筑容易使人产生压抑、沉闷的感觉。在新航站楼的自然通风方面,机场根据办票大厅、安检区等处的功能需求、所处位置及人员活动频率,专门设计不同的自然通风改造措施,如通过建筑表面风压分析,合理选择墙面开窗位置;加高空间,增加高侧窗;利用原有天窗改造为高起的通风塔等。
在日照充足的白天,航站楼即使关闭部分大空间照明,依然亮堂舒适。戴晓坚介绍,经过一系列绿色技术和材料改造的1号航站楼,航站楼区域照明能耗降低20%以上,每日节电1200度,每年可节约300万元电费。此外,航站楼共设有8个大型通风塔和300余个可开启侧窗,在春秋季有6种不同的运行模式,覆盖不同气候条件,不需开启新风系统也能让旅客在楼内感受清新空气。
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的绿色改造设计最终得到国际认可。在第23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1号航站楼不停航改造在满足航站楼建筑对舒适性、节能性需求的同时,又兼顾原有建筑特点,以小能耗获得大舒适度,在全球80多个国家推荐的项目中获得专家组第1名,获得国际“2017年全球绿色解决方案奖——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解决方案奖”一等奖。
互联互通,重塑空间
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改造,除航站楼本体外,还系统整合提升了航站区功能、综合交通换乘、周边环境风貌,实现虹桥机场东片区 “脱胎换骨”式蜕变——1号航站楼与城市高架路网对接,使旅客进出机场更加顺畅;将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各类交通换乘模式集合于同一空间,将航站楼迎客厅功能和空间向外延伸至交通中心,缩短旅客换乘距离,提高公共交通使用率;在航站区中心位置集中设置2万平方米的景观绿化,提升航站区生态环境和空间品质。
建于1921年的虹桥机场是我国第一个拥有国际航线的民用机场。文脉传承是T1改造工程不可回避的难题。历史上,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曾历经多次扩建,建筑中保留了不同时期的风貌和景观,承载着深厚的记忆与文脉;而原有航站楼立面外观形象又存在一些不足,立面风格不统一,空间局促,需要拆除重塑。
在改造过程中,上海机场深入解读原有建筑,汲取历史建筑中的设计元素,传承虹桥机场历史风貌的同时,融汇现代设计手法,进行重新演绎。在改造过程中,迎宾一路两边108棵香樟行道树曾移植到其它地方进行养护,改造完后再全部回搬到交通中心既有道路上。
作者:李静
图:赵立荣
编辑:沈竹士 孔韬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