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不一样了。”上海曜影医疗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设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张江片区的第四家综合门诊部下月就将开业,说起这次办医经历,其运营总监周颖直言:“前三家门诊部也全是我负责去申请的,但这一次真的体验到改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能让一名办医资深人士产生如此感慨,上海自贸试验区探索的这项制度创新显然动了真格:针对市场主体开业前需要办理的各类许可证,试点“证照分离”,通过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实施告知承诺等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就在去年,设立医疗机构的流程被改写,原先的设置批准与执业登记由两步改为一步,周颖所在的曜影医疗就率先尝到了甜头。
“证”和“照”好比是企业进入市场的两把钥匙,最尴尬的情况莫过于,拿到营业执照后,行业相关的许可证却迟迟办不下来,也就是所谓的“准入不准营”。
为打破之前的“隐性壁垒”,国务院2015年12月印发《关于上海市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批复》,同意在浦东新区率先对116项审批事项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去年1月,国务院又批复同意新一轮改革方案,在浦东新区开展新一批10个领域47项改革试点。
上海自贸试验区去年在医疗机构设立上先试先行,探索“照后减证”改革举措,把原先的《申请医疗机构设置许可证》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合二为一,大大简化了审批流程。“过去要成立一家医疗机构,第一步得拿到‘设置许可证’,光准备产权证明、选址报告等厚达数十页的申请材料,少说也要花费三至六个月。”周颖说。由审批改为备案后,曜影医疗在张江的门诊部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筹建,9月底她代表公司递交精简版申请材料,10月底就顺利拿到备案通知。
设置许可证一旦完成备案,意味着市场主体立马可以着手展开装修设计、人员招聘等工作。周颖表示,张江这家门诊部从前期准备材料到手续落地,相比过去足足缩短了近半年时间。
从等上大半年,到一个月全搞掂,“证照分离”试点带来的“不一样”速度让周颖备感惊喜,而她告诉记者,还有一个“不一样”更值得点赞。
“医疗服务事关民生,监管的难度确实不小。过去的严格审批等于是在事前把口子收紧。”周颖坦言,“现在是降低准入门槛,我们开办机构可以体验‘神速’,但‘不一样’的是,事中事后监管任务显然会更重。简而言之,就是重担留给了职能部门,方便留给了市场主体。”
就拿曜影医疗在前滩开设的门诊部来说,这家近2000平方米的诊所开在最热闹的商务楼里。在现场,记者看到了这样的情景——楼下是便利店和咖啡馆,楼上就是一个可以提供各类微创及低危手术治疗的日间手术中心。如此“跨界”的设置对周边的患者来说是便利,但显然对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周颖表示,针对门诊部的污水排放、放射性、疫苗使用、手术室使用等,相关监管部门已加强了事中事后监管,把原先每三个月一次的检查频率,提高到如今的一月一检,外加不定期的飞行检查,确保医疗机构合法合规运作。
医疗机构开立的探索可以看作是上海自贸试验区不断探索升级“证照分离”试点的一个缩影。在全面实施国务院部署的第一批116项改革事项的基础上,这片区域目前已全面完成第二批47项改革任务,自主推进35项改革任务,并出台行政审批告知承诺管理办法。
在有效破解“办证难”、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建立全方位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改革创新让越来越多企业拥有了满满的获得感。
作者:本报记者 唐玮婕
编辑:周辰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