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周边宁静的安福路、武康路、复兴西路,南北走向的乌鲁木齐南路在衡复风貌区内显得特别多元——在百年悬铃木的掩映下,路边紧凑的社区商业小店散发着柴米油盐的生活之味,而点缀其间的多种风格的历史建筑又如出世般伫立,娓娓述说着一段渐渐褪去颜色的历史。
乌鲁木齐南路178号,走进这个小院落,三栋风格迥异的建筑刚刚完成时长数年的整修,其中之一正是夏衍旧居,紧挨着的则是草婴书房,而院落里的第三栋小楼也将被改造成衡复艺术中心。继张乐平故居、柯灵故居向公众开放后,这两处位于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老宅子也于今日起向社会敞开大门。即日起,市民可通过“魅力衡复”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参观,从这个内涵丰富的窗口里,回望城市的文脉,品读建筑之美、人文之美。
记者昨天先期探访了这两处人文空间。据了解,未来新书阅读、文学讲座、剧本诵读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将拥有全新载体,人们在此可以触摸历史街区的过往,更可以通过这个小院落感受有机更新带来的勃勃生机。
夏衍旧居:木门、楼梯和壁炉都是原件
院落里的褐色小楼,正是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夏衍(沈端先)的旧居。1949年至1955年,夏衍就在这栋小楼中居住。
这所宅邸为三层砖木结构,深棕色的装饰木架、简洁几何装饰的腰线元素都体现了英式建筑风格,入口尖券门洞、绿色釉面漏窗、高耸的烟囱则点滴融合进了西班牙风格元素。
步入一楼大厅,夏衍不同时期代表作的封面都展现在墙上。
大厅以具有“红色文化”“海派文化”特质的历史事件为主线,梳理、回顾了夏衍在上海的足迹。比如,他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革命工作;筹建左联,创刊《救亡日报》,参与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工作;翻译《妇女与社会主义》《母亲》等著作,创办左翼剧社,创作话剧《上海屋檐下》、电影《风云儿女》等。在保持建筑原始主体结构、平面布局的基础上,现场展陈通过实物、照片,让大家走近夏衍、认识夏衍、记住夏衍。
古色古香的壁炉、厚重的木门、踏上去隐约发出“吱嘎”声响且略显凹凸不平的楼梯台步……一切都为了尽可能还原当年的景象。隔壁书房则按照其生前工作的场景进行了局部还原。后花园里,夏衍父子当年共同种下的幼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
整个故居展陈,为公众开启了深入了解夏衍人生经历、艺术追求、精神世界和生活面貌的门扉。
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上海有多处关于夏衍的介绍、展览场所。为让修复后的夏衍故居能在一众展陈空间中脱颖而出,相关部门牢牢把握住两点:其一,旧居的一些配件,如壁炉和楼梯等保留了历史原件,本着修旧如故的原则精心修复。其二,在听取参阅了诸多专家建议和史料之后,通过展览将夏衍在上海居住过的住所轨迹串联起来。
草婴书房:“留一块墓碑,不如建一个书房”
同一个院落中,伫立着一栋三层的淡黄色西式建筑,庄重而典雅,这正是为俄罗斯文学翻译家草婴搭建的书房。
草婴,原名盛峻峰,俄罗斯文学翻译家,1923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镇海,1941年开始走上俄语翻译之路。新中国成立后,他翻译了大量苏俄文学作品。“如果生活让你失望,不要愤慨,不要悲伤”……草婴是把普希金的《如果生活让你失望》介绍到中国的翻译家,也是我国第一位翻译肖洛霍夫作品的翻译家,他生前曾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高尔基文学奖等荣誉。
草婴曾常年居住在上海,他生前有一个夙愿——“留一块墓碑,不如建一个书房”。草婴家人也一直希望建立一间“草婴书房”,不仅可存放草婴毕生收藏的书籍,还可经常举办各种思想、学术交流的沙龙活动。
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经过斟酌,选择了这栋小楼,在尊重草婴家属的设计建议之后,搭建了这座草婴书房。
草婴书房通过“人道主义启蒙”“中俄之桥”“翻译之道”三部分主题,展示其翻译生涯的不懈追求。这里,不仅存放着他毕生收藏的书籍,复原其书房场景,展现其翻译成就,更重要的是继承草婴的职业精神,建立一个中外思想和翻译学术交流的平台。
一摞摞稿纸堆着,方格子里的字迹依旧清晰可见。书房一角,陈列了大量草婴收藏的原版书籍和翻译手稿原件。书橱里则是草婴生前阅读的书籍和相册。古朴的书桌上,旧式的绿色台灯、钢笔、墨水瓶、俄罗斯书籍、文稿纸、放大镜……这是对草婴生前工作场景的真实还原。
还有一个小小的细节,草婴生前种植的6盆绿植也被保留在大厅里,它们在见证世事更迭后,如今依旧青葱。
作者:顾一琼 汪荔诚
图片来源:袁婧 摄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邵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