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在法国梧桐的掩映下,这片最具海派风情的区域正进行着一项混搭实验。记者从正在召开的首届“健康中国思南峰会”上获悉,黄浦区政府携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正着力在思南地区打造一个对标世界一流水平的医疗健康领域“新硅谷”——广慈-思南国家转化医学创新产业园区。
该园区自诞生之日起就为自己树下了四个标杆: 医学转化研究试验区、国际前沿医疗先行区、医学创新发展引领区以及生物医疗产业集聚区。
在远期规划里,这个创新园区更是雄心勃勃。到2025年,该园区计划基本建成亚洲领先的转化医学创新中心,力争实现“三个1000”目标:引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12家医院完成1000项创新药物及医疗器械临床研究;集合上海交通大学及相关学院培养1000名生物医药产业专业人才;集聚1000亿产值的医疗健康企业。
300张专属研究床位引来一批生物医药巨头
寸土寸金的上海中心城区黄浦此前从未与生物医药产业产生如此紧密的联系。在许多人的定式思维中,黄浦区的产业特长无疑在金融业、旅游业这些高端服务业中。而依托大量土地资源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显然与黄浦区的资源禀赋并不适配。
这一切的改变还要从今年底前瑞金医院即将正式启用的转化医学大设施项目说起。
2017年,国家发改委决定在瑞金医院建立综合性转化医学中心,具体项目包括新建转化医学临床研究大楼与专设300张临床转化研究病床等。焦急等待着新药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都知晓这300张床位的重要意义。这代表着,药企们再也不用单兵作战费心去凑足新药实验样本了,他们在转化医学中心内就可顺利完成前期小样本临床研究,从而大大降低研发成本,缩短实验时间。
一大批生物医药巨头企业将被吸引到这个研究中心完成实验,已经是可以预见的事情,而黄浦区则考虑得更多。生物医药领域实验要求高、耗时长,少则数月,多则半年。既然这家综合性国家级转化医学中心“磁力”十足,能引得生物医药企业纷至沓来,那为何不干脆将这些企业彻底留在黄浦,将这些生力军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围绕瑞金医院的国家级转化医学中心挖掘出一个转化医学产业链的想法就此诞生。
解决转化医学“最后一公里”难题
正如其他产业一样,转化医学同样是一个极其庞大的产业生态系统,既需要高校、医院等科研机构提供养料,也需要投资者、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成长所需的阳光、雨露,大家各司其职,才能顺利打通药品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整条路径。
在瑞金医院院长瞿介明看来,转化医学大设施项目所完成的仅仅是转化医学产业链的前端环节。一款药物从研发到真正上市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而后续的许多环节更需要市场力量的参与。“我们目前大量后期临床的深度研究还是要依靠生物医药企业、医疗器械企业完成。”瞿介明表示,目前瑞金医院在转化医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大类疾病,包括肿瘤类、心脑血管类以及以糖尿病为代表的代谢性疾病。而转化医学创新产业园区的成立恰好能帮助解决转化医学领域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创新产业园区可以帮助已经研发成功的药品、试剂、仪器设备,甚至是治疗方案实现迅速落地转化,在更短时间内造福更多病患。
北极光创始人邓峰也十分看好广慈-思南国家转化医学创新产业园区的未来潜力。“借助于科创板这样的一些新兴机制,生物医药企业不必等到盈利才能上市,也使得他们一些极具市场价值的新药可以融到更多资金。”
跨界碰撞,不断迸发中心城区经济活力
不少中心城区在挖掘经济新动能时十分容易陷入一种困惑:受限于较高的商务成本,似乎只有金融业、服务业这样的高附加值产业才能将中心城区的土地资源发挥到最大。
但黄浦区发改委主任王槐认为,中心城区要不断迸发经济活力,思路就一定要“活”,将转化医学创新产业园区建在人文气息浓郁的思南地区,这种混搭正是将科创中心与金融中心建设融合起来,是一次十分有启发的跨界碰撞。
处于黄金地段的黄浦区拥有十分丰富的三甲医院资源,还有不少生物医药企业将他们的销售总部选址在这里。借助瑞金医院正在全力建设的综合性国家级转化医学中心,黄浦区正好可以顺势将生物医药的上下游相关企业集聚到一起,使生物医药产业成长为黄浦经济发展新动能。
今年1月以来,园区首批项目已正式启动。由上海永业集团打造的众创空间品牌“奕思创(E-STRONGER)”位于思南公馆的首个项目和上海广慈纪念医院已完成落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智慧医疗研究院、欧姆龙医疗器械等项目已完成签约。上海永业集团董事长戴金梁表示,奕思创在短短半年不到的时间就吸引了超80%的企业入驻,包括生物医药企业和投资机构等。
作者:顾一琼 王嘉旖
编辑:唐玮婕
责任编辑:唐玮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