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今天上午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生态宜居情况专项监督启动会,市绿化市容局表示,已经完成崇明东滩扬子鳄、奉贤狗獾、崇明明珠湖獐、松江新浜獐4个极小种群恢复,然而,上海自然湿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急剧减少,亟待有效保障机制。
“活化石”落户崇明东滩湿地
根据研究文献表明,上海地区历史上曾有被誉为活化石——扬子鳄的活动记录,但由于环境变化,扬子鳄的野生个体已不复存在。针对这种情况,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部门对这个曾经在上海生活过的物种进行了“重新引入”:2007年,3条来自美国的“海归”扬子鳄和3条来自浙江长兴的扬子鳄共同在崇明东滩湿地公园内安了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生存环境的逐步改善,来自浙江长兴的扬子鳄和外来的“洋媳妇”有了爱情的结晶——小扬子鳄。
经过多年的保护,扬子鳄已经重新在上海安家落户了。根据后续的种群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的放归的扬子鳄有3条在东滩湿地公园内定居,到了2014年已经繁衍了至少7条后代,存活率为10%,种群数量不断增长。2015年,又有6条来自安徽宣城的扬子鳄被野放到东滩湿地公园内,为这里的扬子鳄种群增加了遗传多样性。如今,游客们已经可以在东滩湿地公园内近距离观看到野生的扬子鳄。
狗獾栖息地修复扩大已基本完成
去年6月22日,上海科技馆和奉贤区林业站开始联合制作纪录片《狗獾》,这是两家单位在“大调研”中,就如何利用各自专长来展现上海近年来在动物保护和生态恢复方面所作贡献的调研成果。
狗獾是上海本地现存体型最大的兽类。2007年底,上海市林业局启动了狗獾保护行动计划——“上海地区獾类现状调查及生态恢复”项目。目前,狗獾栖息地修复扩大已基本完成,新改造的水系环绕了整个栖息地,沉水、浮水、挺水植物构建了丰富的水生环境,栖息地内已发现了包括黑斑蛙、饰纹姬蛙、赤练蛇等两栖爬行动物以及夜鹭、白鹭、黑水鸡等十多种鸟类。
栖息地的各人工洞穴中均有狗獾生存,它们自行扩大了洞巢,种群数量已有30只左右。奉贤区林业站和徐宏发教授团队组成项目组,联合开展狗獾保护和研究工作。据徐宏发介绍,在上海郊区,如果要达到狗獾能在野外自然繁殖并长期保持稳定的生存,数量至少需要500只。达到这一目标至少还要10年以上,“只有到那时,我们才能说狗獾真正回归上海本地原生生态链,真正扎根于上海郊区这片富饶的栖息地而不至于消失。”
百年后再见上海“原住民”獐
与扬子鳄一样,上海也曾经是獐的家乡。在松江的广富林遗址中就曾出土过獐的牙齿和骨骼。遗憾的是,尽管獐的繁殖能力很强,却依然成了濒危物种。由于人们迷信幼獐肚内獐宝的药理作用,自清代开始,幼年的獐就成了人们捕猎的对象,早在百年以前,上海就再也难觅到獐的身影。
2007年,上海市浦东新区绿化管理署和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浦东新区科委和浦东新区环保局的支持下,在华夏公园建立獐的重引入试点。将从浙江舟山长途县新兴养獐场重引入的21头獐迁入到华夏公园内。随后,松江浦南林地和滨江森林公园内也先后迁入了不同数量的獐,存活率也都十分可观。
将推进城市森林、湿地体系建设
市绿化市容局表示,目前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水平稳步提升,重要滩涂湿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修复工作,已经完成上海西郊淀山湖湿地修复(一期)工程、崇明东滩保护区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建成了上海市崇明西沙和上海市吴淞炮台湾国家湿地公园。建立了奉贤区野生动物禁猎区,完成8个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项目。围绕建立完备的生态系统,进一步推进农村小微湿地保护和修复建设,加大野生动植物和珍稀种质资源保护力度,推进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
当前城市生态空间资源相对匮乏,上海郊区林地湿地建设也面临困境。比如在总体空间布局上存在失衡的情况,生态空间结构需进一步完善,外环外及周边地区楔形生态空间、生态廊道建设不足。
2020年,上海将基本建成以生态宜居为目标的城乡生态网络体系框架,将通过森林建设强化城市总体生态空间结构。在湿地空间上将切实有效维护东海滩涂湿地及与之依存的自然保护区、杭州湾湾区淀山湖湖区和崇明三岛等长江口岛群四大城市基础性生态源地,加强滨江沿海湿地生态保护。
作者:祝越
编辑:徐晶卉
责任编辑:邵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