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登记成立一家社会组织,需要去相关登记管理部门跑几次?
过去,答案是“跑四次”,还得是在材料齐备的前提下。不过,随着2018年9月16日上海市社会组织网上办事平台启动并纳入上海“一网通办”平台,3类社会组织18个登记事项实现了网上办理,登记办理“只需跑一次”。
从“四”到“一”,数字之变不是简单的量变——网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民政部门一次刀刃向内的服务理念和流程方式的变革。
改革效果如何?老百姓最有发言权。截至目前,该平台已为4780余家社会组织办理过8000余项业务。一大批“尝鲜”过的企业和个人都对此表示了认可,他们认为,跑腿次数减少了,信息填报更轻松,效率也大大提高。而这,有力地促进和激发了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公益事业的活力和动力。
“互联网+政务”构建互联互通的多重信息库
近年来,上海社会组织发展迅猛,目前上海已拥有各类社会组织超过1.6万家,它们正日益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有生力量。2018年,上海市民政局积极贯彻落实《上海市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行动方案》,从改革社会组织登记方式着手,简化流程、提高效率、一网通办,市区两级同步推进。从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提高管理和服务社会组织的效率和透明度。
如今,三类社会组织可以在线办理成立登记、变更登记、有效期延续、章程核准、注销登记、遗失补证等18个事项。与此同时,网上办事平台完成了与中国上海门户网站的对接,纳入上海“一网通办”平台,并对接了市法人库、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等,实现社会组织基本信息、信用信息等的互通共享。
以“互联网+政务”为契机,该平台对外是面向用户的办事平台,对内则与登记管理机关的业务系统对接,贯通了线上申请、预审、审批、反馈的社会组织政务服务全流程。而在实现网上申请和在线审批的同时,民政部门探索推动社会组织决策机构人员变动等重大事项网上备案,逐步形成“社会组织自主备案、登记管理机关事中事后监管”的日常管理信息动态维护机制,并建立起社会组织可记录、可查询、可追溯的大数据信息库。
改革,从群众的切身感受出发
改革效果好不好,由群众说了算。从“来回跑、跑多次”到“只跑一次”,民政部门的这些贴心设置使得网上办事平台在便利之余更富有温度:
最直观的感受是材料变少了。这是由于信息化手段强化了申请材料的内部印证关系,减去社会组织成立登记中重复签章、多次证明的申请材料。其次是让数据多跑、群众少跑。以申办“成立登记”事项为例,其流程分为“前期咨询”“网上预审”“受理审批”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全部在线办理,进入“受理审批”阶段,才需跑一次向社会组织管理部门当面递交书面材料。在每个办事阶段,申请人都能通过系统短信通知或登录系统及时掌握节点状态和下一步安排。
填表也变得更为轻松了,网上平台嵌入了政策法规、申请表格、填写提示和示范文本,方便申请者在线边学边填;平台还会根据申请人选择办理的事项自动关联表单,可以有效避免目前经常出现的因错填、漏填导致无法受理的情况,提高一次递交受理率。
值得一提的是,社会组织登记过程中还首次设置了“登记顾问”,通过电话、短信、微信、邮件等多种形式,他们全程在线、手把手为申请人提供咨询服务。此外,虽然网上办事平台逐步成为社会组织办事的主操作台,但实体大厅的线下服务也继续保留,市、区、街镇三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全力做好咨询服务工作。
作者:周渊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钮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