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区志愿者的帮助和督导下,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越来越强。(重固镇新闻中心供图)
65岁的陈引娟五年前还是一位下田种地的农民,如今她是青浦区重固镇康浦景庭小区的环保志愿者和垃圾分类监督员。《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今起正式实施,陈阿姨所在小区对此已无多少压力,“我们小区推行垃圾分类快一年了,现在不管是动迁农民,还是租住在小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基本都已参与到垃圾分类中。”
改变“各人自扫门前雪”
作为一个典型的上海近郊农民动迁安置小区,康浦景庭总安置656户,本地住户老龄化程度高、外地来沪人员租住多。1413位居民中,户籍居民只有768人,房屋出租率达40%,外来人口645人,占小区总居民数的45.6%。
动迁农民虽然住进了小区,但因长期在农村较为开放随意的环境中生活,大多还未形成有偿接受物业管理服务的概念,参与小区事务的积极性较低,基本仍停留在“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生活状态,对于垃圾分类等缺乏概念。而外来人口对居委会和物业规范化管理接受度和配合度也较低。
去年3月以来,作为上海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整区域创建工作试点街镇之一,重固镇将该小区当作重点来攻克,因地制宜实施,因人因户施策,摸索出了不少创新工作方法。
差异化宣传“不留死角”
为破解宣传发动难,康浦景庭小区在开展垃圾分类试点过程中找到的法宝是,坚持广覆盖与差异化相结合。在通过小区电子屏、宣传标语、志愿者入户、宣传手册等手段广泛营造宣传氛围的基础上,更针对不同住户群体的特点实施差异化宣传。
针对学历层次相对较高的中青年群体,以楼组为单位,定期对每户家庭垃圾分类情况评定星级,对“五星”家庭进行滚动播放表扬,结合垃圾分类评选出文明礼仪、环境卫生、睦邻友好最美楼道,张挂流动红旗。
针对本地户籍的中老年人和长期居住的外地人员,以提高社区融入感为重点,通过“四海一家亲”合唱队、“乐居会”群众志愿队、基层协商民主会等形式,开展与垃圾分类相关的小品、说唱、情景剧等文艺演出和志愿活动,培养和增强“一家亲”的社区意识。
对一些租期较短、流动性较大的外来人口,则通过压实垃圾分类房东责任制,由房东对租客的垃圾分类工作进行监督,实现短期监管。
方法有了针对性,宣传推行垃圾分类终于取得了“不留死角”的实效。如今,小区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基本达到100%。
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率超90%
居委会、物业公司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为抓手,着力强化自身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通过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问题,与群众交心、换心,取得群众对居委会、物业公司的信任和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支持。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康浦景庭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率已达90%以上、分类纯净度达90%以上,生活垃圾减量约15%;绿色账户开卡数583户,活跃度100%。垃圾分类工作实效也已逐步显现。干垃圾日产量约0.9吨,湿垃圾日产量约0.6吨,有害垃圾每月收运约0.2吨。“两网融合”共计回收22308斤,日均回收量达132斤。
下一步,小区将进一步明确居委会、物业公司、社区志愿者等各类主体的工作职责,落实分工协作,促进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常态长效治理,探索建立对物业公司、垃圾收运服务单位垃圾分类工作情况的监督机制,并计划在小区内设置湿垃圾处置中心,以“湿垃圾不出小区”为目标,探索垃圾分类闭环管理。
作者:本报记者 薄小波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