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7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时尚”进一步“有法可依”。生活垃圾分类要取得明显成效,需要全市上下齐心协力、久久为功,持之以恒、不懈推动。
垃圾治理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不仅关乎民生质量,也事关城市可持续发展。垃圾分类意味着广大市民要改变生活习惯,需要市民从习惯种种“不方便”开始,注定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持久战。打赢这场持久战,需要刚性的法律支撑,需要对硬件设施的全面改造,也需要广泛、深入、细腻的宣传动员。
条例的出台,以及实施首日有关部门的执法检查,宣示了上海的决心和耐心。生活垃圾分类涉及每家每户每日的生活、工作,立法的终极目标是引导每个人、每家单位都养成随手分类好习惯,将强制内化为自觉自律。这也是这部法规将“责令限期改正”前置的原因——首先给予违反相关规定的个人和单位一定整改期限,只有逾期不改正或屡教不改才会受到严惩。
法规之外,市民也看到并亲身感受到了上海“柔”的一面。这座城市不断鼓励探索人性化措施,认真负责的“小巷总理”和面大量广的志愿者在过去半年内动脑筋、下功夫,基层创新妙招迭出——每每引发讨论和关注的“不方便”,走到社区、走到基层、走到实践中,渐渐都有了解决的办法。
正是从上至下的共识、从上至下的努力,让垃圾分类渐成这座城市的“新时尚”。
听取市民建议 回应群众关切
■历经半年准备和广泛宣传,垃圾分类让上海全城行动起来。昨天,作为执法部门的上海城管部门分多条线路,开展突击检查执法;市、区两级人大代表也一大早就赶往不少社区,听取市民意见和建议。本报记者兵分多路,跟随记录执法情况,观察市民分类成效,也学习总结了不少基层自创的推进垃圾分类小妙招
1588个受检小区合格率93%
■截至昨天15时,全市共开出623份责令整改通知书。各级城管执法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3600人次,共检查小区1588个,开具责令整改通知书117份
■从检查情况来看,垃圾混投还是最大问题。干垃圾桶中混有矿泉水瓶和水果,湿垃圾桶里夹杂着装有菜叶的塑料袋……这是历次检查中经常出现的场景
编辑:周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