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家四星级以上酒店,27家驻沪领事机构,7000余家外资企业、办事机构和跨国采购机构,约12.4万名境外人士,其中常驻境外人士2.9万名······作为上海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区之一,“歪果仁”扎堆,外资机构聚集,也对长宁区优化营商环境提出了新要求。
新个税法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密集出台,如何让“歪果仁”及时享受红利,如何让他们获得精准、便捷、高效的纳税服务?针对这些问题,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长宁区税务局探索成立了“青年双语志愿服务队”,从跨越语言关开始,让涉外纳税服务更精准、更有温度。
据介绍,“青年双语志愿服务队”于去年底成立,目前共有志愿者21人,平均年龄33岁,多为80后、90后,由青年骨干和一线岗位服务能手组成,志愿者熟练掌握英语、日语、法语及多个小语种能力,以长宁区税务局“3+1”特色办税服务区双语窗口为基础,并延伸至社区、楼宇,致力于提供高品质涉外纳税服务新体验。
立足窗口:精准对接、多元服务
外籍人士来长宁区税务局办事,会有怎样的体验?
带着这个疑问,记者在长宁区税务局的“3+1”特色办税服务区“双语服务专窗”找到了答案。“3+1”特色办税服务包括“A级企业服务区”“千户集团企业专属服务区”“重大涉税事项对接区”和“双语服务专窗”,提供自然人税收管理系统注册码领取和个人所得税咨询等国际化服务。
上海迪爱生贸易有限公司的佐渡先生在注册个税APP时遇到困难,前来办税服务厅寻求税务人员的帮助。正担心语言障碍,没想到在双语窗口工作人员迅速响应,日语志愿者很快到达窗口,并帮助他完成了注册。
长宁区税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打造队伍的同时,他们还建立了双语志愿服务大厅联动响应机制,确保服务效率和质量,并针对外籍人士咨询的热点问题和大厅拥堵情况组织了多次演练。
服务社区:一对一“私教”送到家门口
不仅仅局限在税务局内,“青年双语志愿服务队”还将优质高效的服务送到了外籍人士家门口。
位于长宁西部的古北新区是上海第一个涉外小区,众多外籍人士定居于此,堪称“小小联合国”。然而长期以来,“办税靠公司”、“办税靠朋友”在涉外人士之间已成习惯,语言障碍是阻挡在外籍人士与纳税服务之间的一道玻璃门。
今年5月,双语志愿服务队利用周末时间走进了古北市民中心,针对外籍人士最为关注的政策变动、税收优惠、税收申报时限、纳税记录打印等问题进行了一场全英文宣讲,同时分设英语、日语咨询点,为80余名外籍人士进行现场答疑。
“终于搞明白了住房补贴对个人收入影响的相关政策。”刚来上海工作、在某培训机构担任外教的Daniel会后欣喜地表示。
“减税降费全面推开后,区税务局运用分层分类立体式、滚动式模式确保培训100%全覆盖。但培训效果如何?是否还有盲点存在?还有哪些外籍人士关注的涉税热点没能兼顾?所以双语服务必须进入社区,真正贴近外籍人士。”长宁区税务局局长陈颖说。
记者了解到,双语志愿服务还将不断完善长效化机制,下阶段还将以楼宇党建工作站为载体,将优质服务送到外籍人士身边。
跨界合作:广泛播撒减税降费的“红利种子”
为使长宁区国际化纳税服务能级提升,长宁区税务局还推出了“蒲公英计划”,除依靠双语志愿服务队等内部的“蒲公英”外,还与其他政府机构、涉税专业组织、互联网平台等第三方部门紧密协作,依托不同群体,广泛播撒减税降费的“红利种子”。
“今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减税降费措施,为了及时掌握政策,我们通过‘长宁税务’企业服务号和直播平台参加了两个培训班,课程直播答疑解惑。各种政策叠加算下来,企业今年一年就能拿到3500万的减税大礼包。”上海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的财务经理张启琴表示。
据悉,长宁区税务局先后开设了“长宁税务”企业服务号、深化增值税专场直播培训,前者通过分级分类的政策推送和宣传辅导,实现减税政策“掌上学”;后者则是携手区财政局和在线直播平台推出各类专场培训,实现了疑难问题“掌上问”。
这样的“跨界”活动还包括:设立街道、银行、机场“离厅式”办税服务点;与区财政局、人社局、创业协会等部门举办个税专场培训、主题税务茶座;与内各楼宇党建服务中心合作,打通白领纳税服务“最后一公里”……随着共同落实减税降费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减税降费的红利正在长宁区广泛落地。
作者:周渊
图片:长宁区税务局供图
编辑:王嘉旖、刘火火
责任编辑:徐晶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