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凤山生前照片。(中国商飞供图)
不久前,新老大飞机设计师们相聚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C919设计研发中心,参加马凤山铜像落成揭幕仪式。
马凤山1929年生于江苏无锡,1949年10月考入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1952年9月提前毕业投身航空工业。他先后领导了我国第一款中程战略轰炸机——轰六、第一款中型运输机——运八和第一款大型客机——运十的设计工作,领导编制了我国第一部运输类飞机适航规章。因积劳成疾,马凤山1990年4月病逝于上海。
1970年,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央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原则批准航空工业领导小组提出的《关于上海试制生产运输机的报告》,任务定名为“708工程”,飞机代号“运十”(Y-10)。
在运十飞机研制的整个过程中,马凤山自始至终作为技术业务总负责人,全面组织领导研制工作。1978年11月,第一架运十全机静力试验一次成功。1980年9月,第二架运十首飞上天,接着进行研制试飞,到1985年2月,共飞行130架次,170小时,证明运十操纵稳定性好,飞行性能达到设计指标。其间,运十曾飞到北京、哈尔滨、广州、昆明、合肥、郑州、乌鲁木齐、成都等地,并七次飞抵拉萨。
马凤山高度重视对国外设计规范、民航规范和民机适航条例的研究运用,先行探索中国大飞机发展的技术标准体系。20世纪80年代,他组织编制我国第一部适航规章,填补了新中国民航和民机领域的重大空白,为包括ARJ21新支线飞机、C919大型客机在内的民用飞机以及民航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石。
他把系统工程理念引入我国大型飞机研制,探索形成了分阶段、分主线,纵横交叉、系统推进的“立体计划管理”。他用毕生心血,为中国大飞机事业跑出了至为艰难的第一棒。
多年来,马凤山不仅留下了功勋和业绩,也处处播撒着新中国航空事业珍贵的种子。
在C919首飞成功后的一次座谈会上,一位青年骨干设计师提到自己曾经“偷偷”从老专家那里学到过一项“秘笈”:审阅技术报告时,在每一个数字上面都打红点,正确的画红圈,错误的打叉,不放过每一个数字、数据。在场的国务院大型飞机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吴兴世解释,这个习惯包括他自己在内都是从马凤山那里学来的。
马凤山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人命关天,质量第一。”在运十设计中,他统领着几十个专业、几百个单位的大协作,却始终认真审核每一份报告、每一个数据,带领各级技术负责人对包括14.3万页设计图纸在内的全部技术报告、手册逐一审查,飞机研制十年中没有出现过一次因为数据错误造成的大返工。
由于运十受历史原因影响未能继续走下去,他生前没有获得过重大荣誉,但从无怨言,魂牵梦萦的依然是“自主设计中国人自己的大飞机”。如今,马凤山的子女马彬、马凌终于可以告慰父亲——“运十的每一步成长都紧紧牵动着父亲的内心。他曾说,我们要有自己的航空工业,要走独立自主的道路。如今,父亲毕生的夙愿已一步步成为现实。”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晓鸣
编辑:周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