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末在全国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是上海向市民许下的庄重承诺。
记者从7月31日举行的“上海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工作推进会上获悉,在全市共同努力下,沪上99%的最基层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服务功能提升达标,“中心城区10分钟、郊区15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目标基本实现。在抓紧落实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工作中,上海积极探索供给主体多元化,催生了一大批内容多元的公共文化产品,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文化生活。
216家标准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中,超过90%由第三方“托管”
早上九点已是一片热闹的景象,舞蹈房、琴房、百姓收藏室、多功能演艺厅,这里不仅常规的文化活动设施一个不少,还设有全市首家数字院线社区影院、社区百姓健身房、亲子苑等,此外,另有25支文艺团队长期在此活动。这是不久前记者在瑞金二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采访时了解到的情况。据统计,该中心年均接待市民逾51万人次。
人气旺,得益于一个创新:瑞金二路街道以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机构,全权委托其对中心的文化活动策划、物业服务、文体团队管理、日常运作等各个方面进行整体运营管理。来自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本市建成运行的216家标准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中,超过90%由第三方“托管”,公共文化服务从政府“独唱”转变为政府与社会“合唱”。
这种全新模式,带来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比如降低了场馆的管理成本、提高了服务积极性、拓展了活动资源。其中,最大的优势在于将公职人员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可以集中精力思考中心的管理制度设计和优化服务措施,从侧重于“动手实施”上升到侧重于“动脑策划”。以石门二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例,在被“托管”之前,街道需派驻至少25名行政人员以维持中心每天9小时的运营;自从上海华爱社区服务管理中心负责该中心日常管理后,街道只需派驻两名专职社工,而中心的服务不降反增。记者获悉,该中心眼下每天开放12小时,全年无休。这里每年举办的各类文艺演出、展演、讲座、展览和比赛活动总场次保证在300场以上,社区图书馆每年提供各类报刊阅读服务120多种,更新书籍5000余册,为居民提供各类文化教育课程培训超过3000课时。
硬指标考核,“逼”出一项项拿手“绝活”
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提供的文化产品越来越对市民胃口。
据介绍,在被托管前,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会与托管方签订合约,就每年服务人次、活动项目等设定硬指标。合约到期前,再对托管方的管理、服务、成本和绩效作全面评估,并且根据评估结果有奖有罚,如不满意不再续约。为此,各类主体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出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更多市民前来参与。
如今,上海的大部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至少有一项拿手“绝活”。比如,淮海中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文章,打造“文化e讲堂”“非遗享趣玩”“民俗微展览”“戏曲韵律操”“白领午间课堂”等极具创新概念的非遗文化服务项目;南京东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发起“南东·音乐·家”的社区公共音乐计划,将辖区内的顶级文化资源送到楼宇内的白领身边。一场场只有在大剧院才能听到的音乐会被重新编排,到商务楼宇内演奏,平日忙于工作的白领们有了难忘的轻松时刻……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顾问蒯大申表示,加上“现代”两字,突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要求。具体到供给侧,须从仅仅依靠政府提供的单一方式向多种方式转变,逐步实现由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和广大市民共同来提供,这也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与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不同之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是上海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有益尝试。
作者:李婷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