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日前印发。国务院新闻办7月2日举办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省(区、市)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在江苏苏州吴江、浙江嘉善和上海青浦,建设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这意味着,在这一“非行政区化”的区域内,规划布局、产业发展、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社会治理六个方面有望实现“一体化”合作对接。
在沪全国人大代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专题调研组昨天赴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和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调研,这一调研将形成报告。记者跟随调研组采访的过程中注意到,树立一盘棋思想,汇聚起推进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磅礴力量成为了代表们共同的期望。
要通过立法建立赋权授权的体制机制
打破行政区域的壁垒是代表们眼中“一体化”的基础。目前,三地已建立多领域合作机制,上海青浦区与苏州市吴江区、嘉兴市嘉善县联合组建“小长三办”,已抽调相关工作人员组成工作专班,协同办公、共同推进,实现实体化办公。为了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青浦区政府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还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区域发展办公室。目前,该部门相关领导已经配齐并开始运作。
全国人大代表陈晶莹说,“长三角示范区的社会管理也需要依靠三地地方政府,执委会和各地政府之间如何协调,有待通过立法建立赋权授权的体制机制。”
呼吁率先建立长三角一体化环境标准
青浦区有21个自然湖泊,朱家角、金泽和练塘三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嘉善县拥有55个湖泊和一个西塘古镇;吴江区被称为“百湖之城”,有320个湖泊,还有同里、震泽、黎里三个古镇。示范区的发展,要与本地经济、资源、环境条件相结合,走生态绿色发展道路因此成为三地的共识。
目前,三地已经共同签署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从区域发展协作、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安全防控三方面建立完善三地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切实维护三地环境运行安全。示范区将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从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打破行政边界,在不改变现行行政隶属关系的情况下,实现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赢,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探索路径、提供示范。
对上海来说,长三角示范区建设将提高饮用水安全保障——太浦河“亲水走廊”建设将极大改善淀山湖水源地水质。记者获悉,上游吴江区已拿出太浦河——沪湖蓝带计划战略规划初步方案,将在太浦河两岸全面调整产业布局。
全国人大代表丁光宏提出,每个省级人大对环境立法标准、对环境的要求不同,各地具体环保措施不同,建议三省一市人大可考虑率先提出长三角一体化的环境标准。
生态保护和产业规划需要统一布局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增加了“生态绿色”四个字,这是为将来的示范区定调:生态和绿色,意味着在示范区内现有的低端产业和产能将逐步被淘汰。
以吴江区为例,辖区内产业以电梯等为主,但同时存在不少小而散的低端产业。这些工厂大多存在污染或是潜在污染,经济密度也比较低,难以适应长三角示范区的产业发展需求。腾笼换鸟之后,示范区将为三地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强大支撑。陈晶莹代表说:“示范区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目前要研究跨行政区的利益分配问题,对科创资源进行一体化统筹,减少重复投入。”
代表们说,要明确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基础上,对示范区内的生态保护和产业规划进行统一布局,将其作为规划建设的重点,以体现“生态绿色”与“一体化”这两个关键,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三地已经结成更加紧密的“发展共同体”,调研交流空前频繁,已陆续建立起长三角地区党校(行政学院)智库联盟、长三角湖区旅游联盟、环淀山湖体育联盟、长三角·青春合伙人“河小青”志愿联盟等一系列协作联盟;人大、科技、民政、检察院等多个部门签署了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在产业协作、打通断头路、开行跨省公交专线、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水环境联防联治、跨省异地就医门诊结算、共办文体赛事活动等多个方面,也已形成一批实实在在的一体化发展合作成果。
作者:本报记者 祝越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