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商业模式可以真正实现逆势成长?是层出不穷的消费新方式?是技术的硬核创新?
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昨天举行的一场商业文明和共同体研究所2019年度论坛上,该研究所联席所长鲍勇剑教授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任何商业模式都有社会维度,在今天我们所处的市场环境中,假如要找市场机会,就要寻找一些大家都愿意一起来共同除错的问题,从中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
本次国际学术论坛由复旦大学商业文明和共同体研究所与复旦创投协会、复旦EMBA项目共同策划,聚焦“从不确定到渐确定:在全球经济的动荡中逆势成长”的主题。
当前商业环境的复杂化让未来的企业经营更具不确定性,但是“只有想不透的问题,没有找不到的方法。一切不确定性都有渐确定的道路”。鲍勇剑指出,没有任何的商业是生下来就是成功或者是失败的。商业模式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从有冲突,有矛盾的地方开始,逐渐变成大家都愿意接受,大家都热爱的商业模式,“我们看顺风车,共享单车等等商业活动,从无到有的建立的过程,往往只看到了经济的一面,忘记了社会的一面。只有在概念、价值观上,广大消费者、利益相关者愿意去接受了,这些活动才能逐步成长起来。然而,当这些企业忽略了商业模式中的社会属性后,最终的命运我们都看到了。”
他表示,所有的商业模式的创新,都有社会学的维度,关键是要从大家都关注的问题,变成大家都愿意一起来共同除错的问题,再逐渐变成稳定的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企业要基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来面对并解决社会问题,通过大众的共同参与,来进行该问题的除错。”
“说到市场机制,不得不想起亚当·斯密。很多人只是记住他在1776年所写的《国富论》和市场机制的建立。但很多人忘记他在1759年写过另外一本书——《道德情感理论》。亚当·斯密在写《道德情感理论》的时候,最关注的问题和他在后来写《国富论》关注的问题其实是一致的。他并不是关注市场如何让个体的企业富裕起来,而是在有这么多人吃不饱的情况下,是不是市场机制能够创造一个拥有更丰富资源的社会,从而解决那些人的温饱问题。”鲍勇剑进一步阐述了商业模式中的社会维度,“在亚当·斯密构建的理论系统中,很重要的是用市场机制所创造的财富来解决公益上的矛盾问题。当我们只从工具的角度去看市场机制的时候,就很可能一次又一次落进了商业模式的陷阱。”
在鲍勇剑看来,创业投资机构其实和创新企业异曲同工,“创投的人要做的事情,就是制造焦虑和消除焦虑。什么叫制造焦虑和消除焦虑?就是找到好问题,使人们在这些问题上产生共识,能够找到这些大家都共同愿意接受的问题和愿意接受的答案。”
他表示,有问题永远是好的,“有问题后,企业才能从消费者不满意的地方入手,从而去持续降低不满意度。有一类问题是可以得到最终解决的,还有一类问题无法达到完全满意的,只可能持续降低不满意度。今天我们所处的市场环境中,假如要找市场机会,就是要寻找到后一类的问题,形成逆势增长的商业模式。”
作者:唐玮婕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徐晶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