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说: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邸俊鹏途径延安路高架时,拍下了这张照片。她说,太阳代表光明和希望;柱子托举和支撑着的“人”字形,代表各界力量对人民的支撑。从这个角度看过去,“人”字形从分叉合流,意味着形成共识;远看像个心形,是爱心,也是信心;朝着太阳的方向,寓意通向光明。“我当时在桥下是能感到压力的,但同时能看到前方。这张图就像是当前很多人的心境吧,压力与信心并存。”
最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从认知规律来说,人们将从最初对疫情传染本身的担忧,发展到关注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可以结合“非典”时期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来对此进行分析。
国际社会预期乐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纷纷表示对中国控制疫情有信心,认为疫情的影响是短期冲击,不会改变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趋势。更有一些独立研究机构给出了“超预期”的判断。比如Now-Casting(是一个基于高频真实数据为世界主要经济体提供自动实时预报的系统)对中国2020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GDP增长率预测分别为6.55%和6.96%,对2月份制造业和服务业采购经理指数的预报都在枯荣线以上。
然而,据交通运输部预计,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春节假期10天,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比去年“春运”同期下降近73%。当前企业延期复工、交通运输规模骤降、服务业惨淡经营,人们对于此次疫情给经济带来的影响还是比较担忧的。
“非典”经验——一旦疫情结束,市场迅速反弹
一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疫情的严重性,二是疫情的持续时间,三是经济结构,尤其是服务业。
从2003年我国爆发的“非典”疫情来看,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非典”的死亡率约为10%。从发现首例到疫情基本结束历时约7个月。期间,2003年4月17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全力以赴采取措施,6月15日中国内地实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既往疑似转确诊病例数均为零的纪录,6月24日WHO将中国内地从疫区名单中剔除,意味着疫情结束。从中央高度重视到疫情得以控制历时两个月。
“非典”对经济的影响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2003年第二季度,二季度中国GDP同比较一季度回落2个百分点,疫情点城市广州和北京二季度GDP同比一季度下滑0.5和3.1个百分点。
从行业来看,主要影响第三产业,其增加值较2002年同期跌落1个百分点,其中住宿和餐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所受影响较大,分别回落3和1.6个百分点。
从心理层面看,消费者和投资者对疫情的不确定性心理造成对需求端的冲击,表现为居民消费需求下降和投资者信心不足(包括外商投资)。具体指标反映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经理人采购指数等方面。我们看到,“非典”疫情过后,这些指标在第三季度大多都出现了“补偿性”反弹。也就是说,一旦疫情得以控制,消费和投资信心即可恢复。
与17年前的最大不同——电子商务的崛起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依赖于四个要素: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变革,生产要素的自由充分流动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对于一个经济体或者城市而言,正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促使各要素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配置,进而提高经济的潜在产出水平。
与“非典”不同的是,此次疫情致死性低但传染性高,公众在各方面的投入和关注也比17年前高得多。这次,我们更关注政府应对疫情采取的措施对经济造成的影响。目前采取的封城、关停部分行业经营活动、企业延期复工、学校延期开学、交通管制等隔离措施,都是为了在病毒高发期限制人员流动,阻断病原传播路径,期待“拐点”早日到来,但也对餐饮、住宿、交通、娱乐、旅行等服务性消费造成了较严重影响。
值得欣慰的是,与“非典”时期相比,我国的电子商务、信息化和电子支付水平已得到长足发展。“宅”在家里战“疫”的同时,也能实现消费,并参与到生产活动中。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加速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一定程度上来弥补限制人流所造成的损失。
当务之急是保障物流,扶持小微企业
目前为限制人流而采取的一些措施,还是不可避免地对物流产生了负面影响。一是物流人员复工未到位,造成从业人员短缺。二是各地基于本地区疫情防控考虑,封路、断路、对过往车辆交通运输安检等,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物流速度。三是强制性延迟复工,造成生产链条断裂,生产供给不足,即便物流能力充足,也不能保证物资可以及时送达消费者手中。
马克思认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有机机体,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只有保障生产供给,保障物流交换,才能完成社会再生产的有机循环。在疫情没有结束之前,想方设法保证物流畅通是降低疫情影响的重要途径。首先保障大交通,即省级、城际、县域之间的互通互联。其次最大限度地帮助企业复工不倒闭,保障供应链。最后要疏通物流“毛细血管”,确保物流配送系统及时高效。近日,盒马从西贝等实体餐饮店“求员工”增加配送力量,也是一个新思路。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应对需求下降对经营商户的影响,以及延迟开工对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影响。疫情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不可预期的外部性冲击,政府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们“减负”。一些地区施行了社保金减免、税收减免,同时增加公共支出,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企业倒闭和人员失业的风险。
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上证指数正趋于回升,其中透露的是人们对市场的信心,对全国上下抗击疫情的信心。
作者:邸俊鹏
编辑:单颖文 周渊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