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启用微信小程序助力,每秒钟60人完成口罩购买预约登记;率先上线“智慧临小二”服务系统,将基层干部从“表哥表姐”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返沪人员统计表由原先手作15分钟变为1秒钟生成;率先利用街道“民情日志”技术平台汇集卫生中心、网格中心、事务中心等,信息互通,数据共享下,让基层干部把精力精准投放到疫情防控一线的各项工作中……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的各种创新举措亮了。
“临汾经验”的生成,并非偶然——早在两年前,临汾街道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浪潮,率先将民情之网建上“云”端。干部手中一本本“民情日记”迭代为有后台大数据支撑的“智能日志”,为精细化治理提供科学评判手段和依据。云端开阔的视角和数据化思维,也激发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一系列民生“老大难”得以破解。
此次防疫期间,临汾街道以党建为引领,借助数据化社区智脑支撑,强化应用,把看家护院任务充分落细落实,把社区打造成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
“临小二”上线,防疫各环节“全程非接触”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新冠病毒来势汹汹,要落实各项防控举措,必须要与之赛跑,要快、再快些。但是这个“快”,单靠人力,不眠不休也未必能够达到。临汾街道第一个想到的还是“数据”。
该街道坚持发挥原有信息化优势,以科技赋能基层治理:一方面,通过原有“民情日志”信息平台汇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格中心、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等数据,实现街道层面的数据共享,便于精准施策;同时,联合同济大学智慧城市研究所夜以继日开发新的场景应用系统“智慧临小二”用以社区防控。
“智慧临小二”线上系统整合了口罩预约、回沪登记、健康打卡、社区关爱、志愿服务等多项信息动态更新功能,在防疫一线实现登记、采集、服务、动员各个环节线上操作。仅2月3日至11日的口罩预约登记中,临汾街道共有23357户家庭完成线上预约,消除了排队可能带来的人员密集交叉感染风险。此外,“临小二”的应用实现了“全程非接触”登记的“关口前移”——各小区在出入口、楼组张贴二维码,回沪人员扫码进行健康登记。居家隔离人员可通过“健康打卡”填报身体健康状况,也可通过“社区关爱”提出生活需求,居委会干部能实时掌握居家隔离居民的情况。由此实现了“不填一表,信息全有”的临汾特色。
“社区智脑”转动,助社区干部在图表中发现问题
此次战“疫”是一场持久仗,防疫效率和精准性是两大关键词。
“近期,随着复工人员陆续返沪,许多基层干部每天醒来就停不下来,排查、预警、管理、服务,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化身‘千手观音’。这就需要基层干部集中精力、轻装上阵,心无旁骛战斗在第一线。”临汾街道党工委书记厉蕾这样注解——如果说,“临小二”完成了前端的数据掌控,那么实现了数据共享机制的“社区智脑”就大大提升了防疫的效率和精准性。
比如,返沪居民前端扫码登记健康信息后,后台数据系统根据其出发地点是否属于重点地区,自动推送居家隔离承诺书或来沪(回沪)人员告知书,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电子签名并后台存证,确保信息真实度。社区内一天下来录入的数据,在云端快速生成登记汇总表,社区干部要做的就是——在图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更多精力放在核实、排查、关注重点区域来沪人员等工作上。
经过后台分析的数据还产生了特别的价值,能驱动“精准防疫”。临汾街道依托“民情日志”系统中数十万条民情大数据和“临小二”服务系统沉淀的数据加以整合利用,可从中分析把握规律,对于共性需求提前考虑、提前筹备。如以有预约资格却未预约口罩的1万多户家庭为重点,依托网格化管理机制制定了回沪人员排查方案;对来沪务工、回沪就学、旅游返程等人员数据分析下,甄别出16条疑似湖北省回沪人员相关线索,统筹214条居住证待办理信息等。
“防疫网格”密布,党员包干楼组楼层
联防联控工作力量如何保障,各个防疫关键点位如何全面覆盖、环环相扣、层层压实?临汾街道党工委充分发挥临汾深厚的党建基础,明确以“党建引领、分片包干”为要求,将“防疫网格”划小划细、将“基石楼组”做实做强、将“楼层包干”明晰明确,构筑起以“街道总网格—街区—居民区次网格—自然小区—楼群微网格—楼组—楼层”七个层面的“党员责任区”;关键点位有党员包干包片,将“党员亮身份、亮行动”逐步从党员个体延伸到党小组、党支部、党总支、党工委。
全街道20个居民区、1900个楼组、3.3万户家庭中的党员纷纷亮出承诺,满载真情地签署了电子版或纸质版《党员承诺书》,承诺对楼层进行包干,自己楼组自己守、自己楼层自己护、自己邻里自己督,切实做好维护稳定、宣传政策、看家护院、关心关爱“四个带头”。20个居委会均设置了负责首问接待的“党员先锋岗”。如,街区“党员责任区”内由街道管理办与市场监管所、派出所等职能部门联勤联动,实时掌握沿街688家单位防疫动态,及时关停了“五小”店铺5家、小餐饮企业63家。
作者:顾一琼
编辑:史博臻
责任编辑:唐玮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