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昨天(8日)晚上9点,刚刚从东京飞抵上海的朴女士怎么也没有想到,会有人特地派车来接机。虹桥街道防疫办工作人员李晨早已在机场等候多时,一看到抱着10个月大婴儿的朴女士,便上前核对了信息。夜间的上海有些冷,睡梦中被惊醒的婴儿在母亲的怀里哭了出来,朴女士一边哄着孩子,一边迅速坐上由长宁区配置的接送需居家隔离境外返沪人员专车,感受到温暖的婴儿立刻安静睡下。
一个多小时后,一车人终于抵达荣华居民区,朴女士一下车便看到早早等候在门口的居委会社工陈铭。测量完体温,朴女士拿起手机扫描了贴在门卫玻璃房外的二维码,填写上出行信息,顺手接过一张“融情卡”。看到抱着小孩的朴女士行走不太方便,陈铭一手接过行李箱,护送两人回家。“这样的欢迎方式实在是太贴心了!”
根据荣华居民区要求,前一天从机场接到的境外返沪人员,在第二天都需要接受上门测量体温。今天上午12点左右,居委会社工黄晔同两位虹桥接到社区医院的医生、翻译志愿者敲响了朴女士家门。尽管母亲与孩子都很疲惫,但两人仍耐心配合做完所有程序。黄晔特地带来一盒消毒片,告诉朴女士如何给衣物消毒。“最近你们有快递,我们会派人送上门,有生活垃圾可以在早上九点前放到门外,会有社工帮忙取走。”听到黄晔的反复叮嘱与介绍,朴女士感触很深,社区的防疫措施让她很暖心。
荣华居民区拥有超过1.6万的外籍人士,该居民区由42个小区组成,居民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籍人数占比达到了51%。
【特色招数】
长宁区是上海境外人士居住密度最高的中心城区,面对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不同的外籍居民,长宁各个社区贡献了防疫“金点子”,以流畅沟通机制、高效处置办法和贴心的服务诠释“防疫无国界”。
长宁区虹桥街道有着“小小联合国”之称,辖区内常住境外人士约2.6万。针对外籍居民来沪工作比例高、举家来沪比例高、租赁居住比例高的特点,虹桥街道在市区规定动作的基础上聚焦人员排摸、宣传告知、管理服务三部分,全力做好境外来沪返沪居民疫情防控和服务工作。
为了解决语言障碍和沟通难关,虹桥街道在小区内设置了四国语言编写的公众防疫宣传栏,还向居民发放一张“融情卡”,卡片一面写着中文,另一面用不同国家的外语简洁明了地标注返沪居民应该主动配合登记,相应的健康管理措施,并附上属地居委会和物业的联系电话。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盛弘介绍,对外籍居民而言,相比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把自己母语的“融情卡”带回家贴在冰箱上,让一家人传阅,更符合外国人的生活习惯。
如今,卡片的翻译语言已从中日、中韩、中英,逐步扩大到了中法、中意,目前,荣华居民区还在着手寻找伊朗等小语种的翻译工作。
作者:周渊 占悦
编辑:史博臻
责任编辑:唐玮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