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在海外呈现迅速扩散趋势,对社区防控而言,外防输入压力骤增。
长宁区是上海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心城区,辖区内新泾镇33个居民区的280名社区工作者、140名机关增援干部严阵以待,根据不同节点升级防控举措,通过了语言关、能力关、勇气关等种种新考验。
新泾镇迅速落实市、区有关要求,通过每日工作提示规范有关途径重点国家返沪人员防疫管理工作流程,普遍落实了宣传多语种“随申码”、发放多语种《防疫友情提示卡》、装备多语种健康观察“语音15问”、进小区多语种提示、求助在线口译志愿者等举措。
“本地话”练成“美标音”
总是笑眯眯的金老师,是中泾居民区的本地干部,并不精通外语的她,在排摸途径重点国家返沪人员的工作任务下达后,主动请缨、挺身而出。走访前,她总是有备而往,先求助翻译软件,将预计用到的词汇翻译并记录下来,将可能进行的对话在脑海里情景模拟、反复预演。
经过事先电话预约,金老师再和物业人员一起敲开外籍居民的家门,向他们核实人员信息、居住信息等,同时告知其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等政策,向其宣传外出须佩戴口罩、做好自我防护。回想起当时的场景,金老师说:“我的英语是看美剧自学的,有时也和儿子用英语对话,虽然不够流利,但我有任务在身,英语再蹩脚也得大胆讲。”
在社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泾居民区对辖区内外籍居民的人数、国籍、护照号、出境情况、返沪日期等信息进行了全面排查,掌握了准确的信息。
“早日战胜疫情,我很有信心”
3月8日上午,增田先生从日本返沪,回到位于天山星城的家,此时小区门口的社区工作者已经为他准备好居家隔离流程的日文说明书。填写完信息后,社区工作者还请他扫二维码后进入小区“居家隔离微信群”,方便提供专项服务。
增田先生已向公司说明了将居家办公,他说:“从疫情开始,我就看到上海政府实施的各项措施,早日战胜疫情,我很有信心。”
类似增田先生的情况,天山星城不在少数,外籍居民占到了小区总户数15%。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小刘带领全体社区工作者,连续一周日夜守候在小区,等候回家的外籍居民。
最让小刘担心的是尚未回家的他们。社区工作者多方联系物业、中介、楼组长、邻居等了解人员动态,更有亭文化联盟理事会的成员将情况第一时间报给社区工作者。
“17:15分前,请将垃圾放进黄色塑料袋”
入夜10点,绿八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小刘,在小区门口等候着乘坐转运车辆、即将从机场抵达的外籍母子三人。虽然他事先求助儿子帮着翻译了英语对话储存在手机里,不过仍担心沟通问题。转运车辆停下,小刘顺利地将母子一行送达家门口,他事先准备了两个黄色防疫专用垃圾袋套成双层,并在垃圾袋上写“每天17:15分前,请将垃圾放置其中”。连带比划,把居家隔离事项交代清楚,和这位外籍女士互加微信后,小刘才离开小区。
回到家,小刘书记惆怅着倒垃圾这件事洋居民是否弄明白了?他又喊来儿子帮忙,在微信里设置好翻译,开启了与这位外籍居民之间的聊天模式,一来二去,就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第二天17:15分,负责垃圾收取的物业人员小徐前往这户家庭,门口确有所获,随即给小刘书记报信,消除了他的担心。
新泾镇各居民区充分发挥“四位一体”作用,携手社区民警、物业、业委会等开展联合排查、转运接待、居家隔离等工作。在排查工作中,社区工作者牢牢抓住每一次和外籍居民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发放不同语种的防疫提示,简洁明了地告知注意事项,并附上了小区物业和居委会的电话,同时向他们了解服务需求等,争取理解和支持。
“上海是个安全的城市!”
淞三居民区结合自身特点,采取地毯式人员排摸方法,社区工作者上门,有时免不了吃“闭门羹”,他们就在居民门上贴一张留言条告知。
近日,他们迎来了几户外籍居民主动到居委会报到,配合登记完善信息资料。一户印度居民用流利的普通话说道:上海是个安全的城市,我们住在这里很好!
作者:周渊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朱伟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