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急着要变更负责人,当事人却因为隔离无法出门……
关键员工工作许可将要到期,本人归途受阻无法返沪……
项目审批需要专家意见,但要办评审会似乎遥遥无期……
疫情不仅是对健康的威胁,也给市民企业办事带来很大麻烦。作为上海政务服务的金字招牌,“一网通办”努力保障政务服务,各级“店小二”创造“远程办”“快递办”“承诺办”“延期办”等一系列新模式,既解了群众的燃眉之急,解了企业复工复产的难题,增加了城市治理的韧性,也为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打开了空间。
代偿效应
返沪后居家隔离14天已经是绝大多数人会自觉遵守的规范,左礼贤公司的张先生也不例外,但他有个特殊情况:常年在外地工作的他,因为公司急需变更企业委派代表,专程来上海,却住进了隔离暂住点。那么,这个变更还来得及办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防疫期间,浦东新区的“浦通办”小程序增添了远程身份核验功能,对服务对象、办理事项、办事人员实现“三个全覆盖”——只要你有身份证,不论办什么事、代表什么机构,都无须当面核验身份。受益于此,张先生在隔离点完成了生物验证,录入电子签名,顺利办结手续。
这段时间,网络服务正好适时补缺。得益于上海过去两年在“一网通办”方面的改革创新,整个城市在特殊时期多了一份从容。统计显示,自2月10日复工以来,“一网通办”办件总量突破210万件。而自3月6日之后的10天,日均办件接近9万件,不仅全面达到去年水平,甚至还大幅增长约30%。这充分证明,“零跑动、不见面”已成为市民当下办事主渠道,“一网通办”已在应急状态下演化出“代偿机制”。
“远程办”是“一网通办”的突出优势。事实上,上海一直注重跨部门数据共享,通过建立电子证照库、发展智能化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以数据多跑路换来群众少跑腿。疫情下,这些“功课”都化为“远程办”的能力。在民政部门,全市梳理出几十项可全程网办的事务,包括就医记录册申领、更换、补发,居住证新办等。市公安局通过在线平台,提供机动车违法处理、补换领驾照、事故快处等“不见面”服务。长宁区为市民梳理出几百条在线办事清单。虹口区专门制作小视频为市民全程网办提供指南。
投资项目的立项、核准、备案,事关上海能否取得防控和发展“双胜利”。市发展改革委和各区相关部门升级线上系统,积极帮助企业在线办理。他们明确提出,凡是能在政府内部调取的材料,申请人免交纸质版;即使是必须递交纸质材料的,申请人也只需寄送。
作为全程网办的一个补充,“快递办”或者说通过快递收发材料,是当下延伸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网络的一种尝试。近日,上海一些区和部门都施行快递“双向免费”政策,降低办事门槛;为了让一些注重安全的企业打消顾虑,一些部门对症下药,比如:宝山区行政服务中心增设预约上门取件服务,黄浦区在10个街道布下电子证照柜,让企业能选择混合模式递交敏感材料。
服务再造
在一部分办事场景中,受制于传统的审批流程,远程服务很难开展。因此,要更有效地“对冲”疫情给政务服务带来的负面影响,除了“远程办”“快递办”等形式创新之外,上海也在探索一些涉及更深层面的变革。
事实上,过去一年,“一网通办”把工作重点放在政务服务流程的再造上。这种思路和逻辑在眼下的特殊环境下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各区各部门为应对疫情,积极创新审批方式,通过备案承诺、容缺办理、延后补缺等,打造有温度、有弹性的营商环境。
上海乐金贸易公司对此应该深有感触。此前,该公司一位外籍负责人急于办理来华工作证明的延期,但由于疫情把他“锁”在外地,无法亲自办理;而一旦证明过期,后续再办,手续将非常繁琐。幸运的是,长宁区为其开出远程办事“绿色通道”,改变惯常做法,允许当事人将当场提交证件改为递交“证件全部真实有效”的承诺书。最终,该事项当日即办结。
类似的审批之变,并非长宁区为少数企业“度身定制”的“特权”。根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部署,战“疫”期间,许多人才服务改革有所加速,有些业务中,材料允许“错峰提交”,有些场景下,材料递交可以延迟到疫情结束后3个月。可以说,这一改革,体现了实事求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治理风格。
类似的故事,防控期间在各个条线都不鲜见。市审改办发文,鼓励全市用网络评审、函件评审等,取代之前必不可少的专家会议评审。奉贤区规定,对能由园区提供担保的实体企业,实施告知承诺、先证后核等,允许当事人待疫情结束后再补材料。虹口区的一项审批创新也让人眼前一亮,该区应急管理局在一项行政许可事务中,将现场核查环节全面搬到网上,允许通过“一网通办”预审的企业,以电子邮件形式递交办公环境照片,以及主要负责人签名的承诺书。
打开空间
实际上,通过“一网通办”改革,疫情下,上海不但保证了政务服务不中断,部分环节的服务效率甚至还有所提升。
比如:前文提到的来华工作证明延期案例,通过承诺制,长宁区已能做到当日办结,比此前的审批记录又有显著提速。而虹口区在应急管理审批中,借助“远程核查、企业承诺”方式,原本需15个工作日的审批也被压缩到当日办结。
更具典型意义、也更引人注目的个案,发生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的行政许可过程中。通过“一网通办”,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都体验了“足不出户、网上办结”。而且,相关凭证一旦发出,市药品监管局就将其电子版直接推送给企业,并在政务网上即时更新信息;企业自行下载并打印凭证后,即时启动生产,从而为防控抢出了时间。
除了这类“特事特办”的故事,我们还了解到,此前上海既定的许多营商环境改革举措,目前也仍然在按计划推进。近日,“一网通办”对标最新印发的上海营商环境3.0版改革方案,梳理出18条要点,从开办企业、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跨境贸易,到企业跨区迁移、涉外籍人士服务等,目前都已开出“服务专窗”,明确服务标准或清单,展现上海营商环境改革奋力向前的姿态。
如果说疫情锤炼了上海的应急应变能力,那么,某种意义上,它也在不断展现上海政务服务的潜能与发展空间。专家认为,“一网通办”近期的许多好做法,完全可以经过梳理并保留下来,从而在疫情过后固化为一种常态和机制。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编辑:周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