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可以说是上海经济迎难而上、育新机开新局最大的确定性。城市凝聚财富,城市更创造幸福,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当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被打通,城市新的成长空间正在打开
五六月份从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消费旺季,但火爆的 “五五购物节”,源源不断地释放出城市复苏的信号。有专家解读,人民群众通过消费显示出的磅礴力量,将促成内需的持续释放,有力巩固经济向好的预期。
再将目光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上海也在不断地从“人民”这个沉甸甸的概念中汲取发展能量,特别是顺应数字经济大趋势,对在线新经济、数字新基建“谋篇布局”,不断培育新兴奋点、新增长极。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可以说是上海经济迎难而上、育新机开新局最大的确定性。城市凝聚财富,城市更创造幸福,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当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被打通,城市新的成长空间正在打开。
更有温度的增长
庚子年第一天,卜江意识到,这次疫情可能会让千万“神兽”无法按时“归笼”。他当即与其他创始人开了一个视频会,决定以最快速度开发一个新的在线教育平台。
卜江2015年创立的“晓黑板”,此前已是国内最大的家校互动平台。但当孩子们因疫情无法上学,晓黑板的应用场景发生剧变,如果不能从“家校互动”转向“全场景在线教育”,公司不仅会错过一个机会,更可能在未来出局。
从大年初一开始,卜江团队开始了一场“生死时速”般的闯关,在1个月内,他们完成了平时6个月的开发量。到2月25日,全市中小学“空中课堂”稳稳开启,百万学子“重返课堂”,晓黑板的新平台接住了汹涌的访问量,也接住了未来。
疫情之下,众多晓黑板那样的企业,通过网络,加深了与成千上万用户之间的连接,既绘就了全民战“疫”的感人图景,也彰显出上海新经济、新动能加快成长的万千气象。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生鲜电商……在线新经济企业的奋力开拓、各级政府的引导支持,保障了民生服务不中断、经济发展不松劲。统计显示,一季度上海经济虽遇到困难,但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在线交易增长16.3%。
5G、AI(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名词,的确容易让人在在线新经济中感受到技术味,但实际上,它更重要的特征却在于“人”——围绕人的需求,打破物理边界,重塑人与人互动的新空间,用更智能、更个性的服务创造新价值。可以说,上海率先发掘并培育在线新经济,背后体现的是城市对人的需求的关注与理解,以及为此营造生态、配置资源的能力。
这种理解、这种关注,不会是疫情下的昙花一现,而将被固化于上海经济的底色中。比如,春节期间撑起百万家庭餐桌的生鲜电商龙头“叮咚买菜”就预计,已形成的消费惯性不会消失,今年他们的成交额有望从2019年的50亿元增长到200亿元。在线医疗领域,多年的观望一下子变为疾跑,短短几个月,上海几乎所有三甲医院都推出“互联网医院”,这种诊疗模式的变革已经势不可挡。此外,以哔哩哔哩为代表的在线文娱,以美团、饿了么为代表的无接触配送、各银行用“秒贷”点亮的在线金融创新……各种新经济实践无一例外地聚焦于“人”,在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时,将上海打造得更具活力与魅力,这应该就是人民城市在发展中所应有的温度。
新机遇新场景
2月8日,对很多市民来说,“超长春节”即将结束,全面复工即将开启。凌晨1点,软件公司“星环科技”的许多工程师被公司来电叫醒,并立即在线投入工作。原来,为保障复工复产,上海“一网通办”要打造一个基于大数据的健康风险标识系统。作为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基础软件领域具备世界级竞争力的企业,星环科技领命,要在3天内完成开发工作,从而用底层技术撑起这个吞吐海量数据的系统。
这个系统就是后来被千万人所使用的“随申码”。4个月来,随申码亮码累计超过8亿次,成为城市统筹防控与复工的基础工具。而本土人工智能企业也在这样的关键领域和关键时刻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说完“一网通办”,再看看“一网统管”。几天前,国家数字经济试点重大工程“静安151”项目的牵头方上海数据交易中心宣布,包括道路扬尘管理、消防水压管理、消防通道占用管理等在内,又有一批子项目基本建设完成,覆盖数以十万计“神经末梢”和“城市大脑”的静安区,在形成“绣花般精细治理”闭环同时,一个由传感器、数据处理、智能分析等行业的数百家企业构成的“城市治理产业链”也越来越成型,越来越有竞争力。
“两张网”,是上海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标杆项目。假如站在产业角度观察,当“智治”“善治”被作为城市的核心关切,那么,完全可以借助市场的力量,在提升治理能力的同时创造经济繁荣。
上海的管理者充分意识到一个事实,作为超大城市,上海所拥有的应用场景,其丰富性和复杂性,放眼全球都堪称最高水平,这正是上海发展人工智能和在线新经济的重要优势。为此,各级政府部门也秉持开放心态,将企业导入社区管理、风险防控、应急响应等公共场景,从而形成共享、共治、共进的局面。
这种策略,在不久前上海公布的“数字新基建”方案中,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根据该方案,未来三年,全市将投资2700亿元,建设“新网络、新平台、新设施、新终端”,打通创新链、应用链、生态链。新基建一方面赋能新经济,另一方面也是智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市发展改革委解读,“数字新基建”与“老基建”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会更多依靠市场的力量:2700亿元中,80%的投入来自民间,政府投入只占20%。
可以说,随着在线新经济、数字新基建互为推进、彼此赋能,“人民城市人民建”将得到又一次生动演绎。
为创造者服务
闵行区马桥镇,崛起中的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这里,当产业区块尚未落地,一座巨大公园已展露雏形。今年,第一期300亩公园已完工,第二期700亩将紧接着推进。在园区看来,生态筑底,后续通过引入其他高端科研和总部机构、实体产业园,马桥就能打造出新的产业载体和城市空间,未来的AI小镇,既可以拥有大学城一般的气质,也会有实体产业全面承接研发成果的转化落地。
马桥先“造景”再“造富”,既宜居也宜业,折射的是上海产业园区经营新思维。转向中心城区,在徐汇区和杨浦区,两处黄浦江岸线、两条老工业“锈带”,目前早已脱胎换骨,变身为人文和艺术元素丰盈的市民生活“秀带”;在北外滩的发展蓝图上,既有“城市会客厅”,还搭配“5G创新港”;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青浦区与浙江嘉兴市嘉善县、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携手落实国家战略,厚植绿色基底,打造世界级湖区,背后的逻辑也在于相信“有风景的地方会有创新经济”。
吸引人的“环境”,并不只是狭义的“风景”;开放包容的文化、精准的政策供给、宽严有度的制度……凡是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性、体现对人才尊重的举措,上海都愿意积极尝试。比如,不久前,上海明确提出,要为在线新经济探索“沙盒”监督机制,通过在小范围内试错,打开业态和模式的创新空间。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刚刚公布的数字经济创新岛“信息飞鱼”的规划让人眼前一亮:五年内,临港新片区将就数据的跨境流动形成制度框架,确立“临港模式”。这一大胆尝试,受益企业将超过10万家。
开放、创新、包容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群众是这座城市最宝贵的创新主体。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首创,激活创新因子,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澎湃激越、活力无限。
作者:张懿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