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84周年的日子,“鲁迅精神对话会”在海派文化中心举行。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本届对话会以“发扬孺子牛精神,为人民鞠躬尽瘁”为主题,鲁迅研究者们就广大中国人民新冠肺炎战“疫”中显现出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伟大抗疫精神,进一步阐释“鲁迅精神”对于中华民族在面临挑战发扬踔厉、勇毅前行的激励作用,不断探索“鲁迅精神”的当代意义。
在对话会现场,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阎晶明回顾了学医者鲁迅与“防疫”的故事——1902年,青年鲁迅曾在日本仙台医专就读。期间,他看了一部幻灯片,看到同胞被杀害,而更多的同胞却看戏般去围观,这让鲁迅受到刺激和震动,意识到要改变国人的精神。于是他做出了人生中的重大决定,即弃医从文。但学医的经历对鲁迅的影响始终没有消失过,在成为文学家前,他还编写过10万字的教材《生理学讲义》,其中就有关于疫情方面的讲述。在关于呼吸系统的章节里,鲁迅讲到了肺炎,其要点就是强调了肺炎的可传染性。在教材的最后一节,鲁迅还就公共卫生提出建议,其中的“压轴”警告是关于传染病防治,提出了今人仍然采取的包括隔离,甚至“当绝交通”的策略。“在鲁迅110年前写下的讲义里,就有值得借鉴的防疫启示。”阎晶明说。
中国鲁迅研究会专家王锡荣则从鲁迅的危机应对策略开始,谈到了对防疫抗疫的启示。他认为,鲁迅生活在风雨飘摇的动荡时代,也多次面临生存危机、命运危机。鲁迅临危不乱、高度重视、措施细密的策略,在今天,尤其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有着切实意义。当疫情袭来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和效率,取得了战“疫”的伟大成功。细加复盘,可以看到其核心理念正是这样的勇气、态度和方式。“中国人民在战疫中凸显的这些精神,并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第一次绽放,而是传承了以千百年来的仁人志士和鲁迅等前辈所传承的优秀民族精神,是这些宝贵精神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灿烂焕发,和在新时代的新面貌、新气象。”王锡荣说。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对话会还邀请了上海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的抗疫英雄代表洪艳,与专家学者共话鲁迅精神。洪艳介绍,鲁迅先生与第四人民医院的前身、彼时的福民医院渊源深厚。从现存资料及鲁迅日记可知,鲁迅从1928年至1933年间与福民医院交往颇多。比如自己和夫人来院诊疗、介绍朋友来诊疗、探视朋友。1929年9月,许广平在福民医院生下了周海婴,此后周海婴患病也常来诊治。
作为一名80后医务工作者,洪艳称自己是读着鲁迅的文章长大的,“努力学习鲁迅精神,一直贯穿在我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今年疫情爆发后,1月28日,她踏上了援鄂抗疫之路,前往武汉三院光谷院区支援。55个日日夜夜,她与“战友”们一起救治、援助、相守,用爱的温暖和力量去帮助武汉人民。这段经历更让她感到,要继续弘扬和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塑造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医风严谨的行业规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新时代传承鲁迅精神。
作者:单颖文
图片:虹口区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周渊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