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虹口区举行从“新时尚”到“好习惯”——虹口区垃圾分类“新时尚”论坛活动。虹口区垃圾分类基层先进代表与专家共聚一堂,分享虹口区在垃圾分类推进工作中形成的优秀案例,直陈当前面临的困难及意见,开诚布公发表真知灼见,共同探讨如何推动全区垃圾分类形成良好长效管理机制。
虹口区分减联办主任杨静介绍,自《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一年来,截至今年9月,虹口区干垃圾日均量同比《条例》实施前控减了41.6%,湿垃圾日均量提升了48.5%,垃圾分类成效明显。虹口区实施垃圾分类“一小区一方案”精细化管理,发挥居委、物业、业委会“三驾马车”作用,加大日常综合协调和监督指导力度,各街道自主发挥党建品牌项目优势——北外滩街道“三亮”(亮身份、亮成绩、亮承诺)、曲阳街道“全岗通周周转”、嘉兴街道“三千精神”,四川北路街道“扫街”“扫楼”等基层治理叠加垃圾分类工作,在居住区实效测评达标率和单位实效测评达标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目前,虹口区在宣传、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等方面不断创新,取得了不错的工作成效。同时,市绿化市容局在虹口试点的“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实效监管示范项目”已初具雏形,涵盖了居住区分类指标实时统计、不达标小区实效反馈等实时信息,加上智慧厢房在除臭、满溢通知上的自主服务,减少基层管理的重复劳动,解放部分人工值守疲劳战,目前大量数据服务正在接入全市“一网统管”,力争实现“一网管全程”。
“新时尚”的发源地嘉兴路街道居委代表华磊感到,垃圾分类一年多来,“新时尚”已经变成了居民每天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疫情期间,还有居民特地询问使用过的口罩算什么垃圾。而且原本居家隔离的居民是不用对垃圾进行分类的,但回收人员发现,大家的垃圾还是分类了。这些都说明“新时尚”已经变成了“好习惯”。
从“新时尚”变成“好习惯”的过程中,虹口区形成了哪些优秀经验呢?记者发现,从促进居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到商业综合体及时处理各类垃圾,再到“一日两清”收运机制的保障,都有了较为成熟的做法。
北外滩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宋怡介绍,街道发动“先锋楼组”“先锋楼道”“先锋模范”创建活动,将垃圾分类工作融入到家园党建、小区日常各项文明创建的环节中去,以党员示范践行、广泛宣传、争当模范、日常监管等一系列举措,促使推广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在社区中持续“发酵”。另外,在北外滩区域还试点推行了5G厢房+“一网统管”垃圾分类平台,有效解决了沿街商铺垃圾分类推进工作难点,进一步完善清运、信息报送、任务派单等一整套流程,争取快速实现辖区所有沿街商铺的全覆盖。
获得2020年虹口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商业综合体)称号的白玉兰广场物业经理许振威介绍,商场保洁员工定时上门收取干垃圾和有害垃圾,其中零售租户每天2次,餐饮租户每天3次;湿垃圾和可回收物则由垃圾房管理人员定时上门收取,并建立工作群及电话等各种联系方式,以便及时处理湿垃圾。
城发集团副总经理段思伟介绍,经过调研排摸,原有的“一班制”收运模式改为了“收运两班制”作业模式,这不仅减少了垃圾滞留时间,而且减少了湿垃圾的中转。“两班制”推行以来,虹口区全区906处干垃圾点位及1011处湿垃圾点位均已做到两次收运,居民区每天近130吨湿垃圾做到了“一日两清”。
那么,对于垃圾分类,大家还有哪些要“吐槽”的呢?记者发现,“槽点”多集中在细节和现有的考评机制上。
虹口区人大代表、曲阳医院院长丁秀丽经过对虹口区曲阳、欧阳、广中、江湾四个街道的实地调研,认为垃圾分类定时定点需要“一居一策”,一刀切方式并不合理。如居民小区与高档公寓一刀切,硬件设施配备包括洗手装置、破袋器等一刀切,基层管理难度大。
许振威感到,从考评角度讲,更适合按分区块评分,如综合体和综合体对比,菜场和菜场比,而不是与学校、居民区等使用一样的标准,横向对比更有针对性。
对此,杨静表示,下一步,虹口区将继续通过精细化管理手段,尤其是推进信息化领域的深度协调,对现有问题进行改善,进一步推行“一小区一方案”,并提升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比如,运用信息化自动监控系统,实现垃圾分类作业全过程可视化,将垃圾箱房、小压站、作业人员、作业车辆、中转站等相关的业务数据形成管理闭环。再如,依托智慧环卫管理平台,用好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实效监管系统,全面推行监管平台使用,引导全区居住区物业、各类单位,收运企业,管理部门在平台对分类实效进行时实时管理,实现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的全程管理,全部信息、全程可控、全程可溯,信息数据全面正确。
作者:单颖文
通讯员:龙钢
图片:叶辰亮、单颖文摄,虹口区分减联办供图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