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古北市民中心内的基层立法联系点。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谱写人民城市新篇章,尤其需要充分发扬民主,使各项决策更加科学,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基层立法联系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个创新形式和实现路径,也是全过程民主在立法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基层意见直达立法机关,让地方立法更接地气、更有特点、更可操作。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考察上海时,充分肯定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成功经验和推进全过程民主的示范意义。一年来,上海基层立法联系点正全面成为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的“直通车”,彰显新时代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特色,为全过程民主进行着有益探索。
今年以来,上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进入了发展“快车道”。更多联系点开进企业、工业园区、村委会,向下延伸察民情、向上直通传民智,架起了一座座居民与最高权力机关之间的沟通桥梁。不少人感叹,“立法的大门终于开在了家门口”。
特别是即将实施的民法典,这一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百科全书”也以多样姿态走进人们的生活。讲座、研讨会、现场咨询……法律条文在“点对点”“面对面”的互动中变得通俗易懂,生动而有趣。一列列“民意直通车”满载期待和愿景,将更多基层声音传递至最高立法机关。一项项全过程民主的生动实践,真正体现着人民民主的要义——把百姓放在心上,把民意融入法里。
图为朱国萍正对社区居民进行意见征询。
持续跟踪动态调整,基层联系点成为“民意直通车”
一年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不断“扩点提质”。目前已设立的2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覆盖16个区。从行业协会到产业园区,从街镇到企业,联系点遍布全市,人人都可在“家门口”为立法建言。
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办公室副主任顾晓卿介绍说,这些基层立法联系点并非“恒定不变”,而一直处于“动态调整”之中。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探索尝试,他们特地邀请了第三方机构对基层立法联系点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评估发现,这些联系点依然存在覆盖范围有限、代表性不足等问题。为更好地拓宽人民群众参与渠道,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寻找潜在的“储备点位”。经过数轮摸排,并综合考虑当年重点立法项目后,优先选择了那些与当前立法需求更匹配的立法联系点。
图为在制定民法典等多项法律的过程中,全国人大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基层立法联系点发挥了重要作用。
覆盖全市16个区的2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在“量变”的同时,还经历着“质变”。在《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意见征询过程中,2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共提交了近450条建议。截至10月22日,2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共收到900多条建议,其中近100条被采纳。
培育专业人才资源库,提升立法联系点工作实效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应平,嘉定工业区立法联系点聘请的“外脑”之一。一年来,他不断以专家身份为该联系点出谋划策。
事实上,众多基层立法联系点面临的共同难题之一,就是如何实现平实语言与法言法语之间的互相转换。“既要让复杂问题简单化、让群众听得懂,也要将群众建议转化成法言法语,从而有利于建议更好地被采纳。”在法律界专家看来,在立法这一环节,无论花多少力气都不为过。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和基础,好的立法会为执法、司法等其他法治活动提供基础,从而减少后续的矛盾与不足。
图为古北市民中心内的基层立法联系点。
民法典入脑入心,法治成为城市治理的闪亮名片
紧扣治理之需、民生之痛,全过程民主的理念还体现在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和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以聚沙成塔、久久为功的韧劲,推动一项项惠民便民举措转化为一件件可观可感的民生成果,把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优越性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
今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开创我国法典编纂立法先河的民法典,不仅满足时代需求、解决时代问题,更彰显时代特征。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完备精准的法律规则,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实有力的法律保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鲜明的人民属性。
今年6月,长宁区古北市民中心,全国人大代表朱国萍获邀来到一场 “共学民法典”活动中,深情回忆了自己参与民法典相关法条意见征询时的感受。结合社区内的现实案例,她提出的一条关于未成年人监护权的建议被采纳并正式写入民法典。她说:“对于社区工作者来说,民法典具有很好的示范和引领意义,群众生活中面临的烦心事、困难事,几乎都能从民法典中找到答案。”这也给了社区基层工作者最有力的社区治理依仗和底气。
图为古北市民中心内的基层立法联系点。
社会治理的最微小细胞——社区也纷纷行动起来。比如,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率先启动业委会接受法治评估“全面体检”,并实行星级评定,推进业委会的法治化、专业化建设,以“自治+法治”双轮驱动,依法依规依约推进自治共治。
在一次次生动的普法活动中、一次次形象的宣讲过程里,法律条文正化作建设法治政府的具体行动和维护司法公正的实际效果,从而引导人民群众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并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习惯和能力,让法治真正成为城市治理的闪亮名片。
作者:周渊、王嘉旖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